家庭教育的問題

寧幸凡老師首秀,選擇的四把金鑰匙中的第一把——上所施,下所效。

大家都很佩服寧老師的是她堅持不懈的精神,從接觸傳統文化開始,一直努力學習,先是在伊川跟着教子有方學,後來還報了中華文化好老師,跟着到洛陽學,還曾經到鄭州學;其次是她的學以致用,雖然她沒有多高深的文化水平,但從學習以來,總是把自己認爲最好的內容講給孩子聽,而她自己在生活也在不斷踐行,把一個家經營得和諧美好,孩子也很有成就,在鄭州大學讀書;再說她的質樸隨和,謙恭誠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每一次到講堂都是認真聽課,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收穫坦誠地分享出來,把自己的生活中的故事講述得真誠而又動人,真感情即是好文章,所以總是讓人看到她的一片赤子之心。

寧老師講課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問題是什麼?

在我看來,應該有三點。

一是教育太多,表現的是說教。父母是成人,總是高高在上,以爲很了不起,懂得很多道理。孩子就是孩子,還是自己的孩子,認爲自己瞭解他,爲他負責,爲他着想,所以高高在上,好爲人師,不斷地指責和挑剔。沒有尊重的前提,不瞭解孩子的需要,你的良苦用心或者苦口婆心,在孩子看來就是哆嗦和嘮叨。

二是教育的缺失,表現在無明。所謂教,不過是上所施,下所效。我們期望孩子怎麼樣做,就提前做到,或者先行給予。這是寧老師講的第一把金鑰匙的主要內容。所謂育,指的是養子使做善。可是今天的父母不懂得要使孩子做善,自己也不懂是爲善,不能修六德,不能積福,有生而無教,有養而無育。所謂家庭教育剛好既缺失了教,也缺失了育,無佞談教育!

三是無明,家長的無明。一是有機會學習而不知道珍惜,再是有機會學習不知道反思,三是有機會學習不知道改過。身邊很多人在自己的圈子裏,沒有機會接觸教子有方,不懂得教子還需要有方法,有科學依據,總是相當然辦事,自以爲是。其中很少一部分接觸到家庭教育,感覺不過如此,淺嘗輒止,或者沒有時間,不能長期薰修,半途而廢了。還有一部分學習很認真,學的理論很多,記在本子上或者腦子裏,用來教育別人,不知道對鏡自照,詳加分析,找到自己的問題,總是把板子打在別人的屁股上,把問題推給別人。還有一部分學習很到位,說起來頭頭是道,就是不肯改正,道理說得比誰都清楚,也明知自己做的是錯事,還是依然在做,或者稍有改變,即不舒服,沒有多久,就打回原形,濤聲依舊了。

身邊有人學習了很多年,講得也很好,孩子依然出了問題。遇到老師,好意指點,她比老師懂得還好,說就是這樣做如何如何,不問既然如此,做得那麼好,爲什麼還會出現問題?

學習有榜樣,竇燕山即是。《三字經》有云: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稱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於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爲人心術不正,專用大斗進,小稱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貧民百姓痛恨他的爲富不仁,卻沒有力量主持公道。竇燕山昧良心、滅天理的行爲激怒了上天,他三十歲了還膝下無子。

在一個夜晚,他做夢。夢到他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後你命中無子,並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於勞苦大衆,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於是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竇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纔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有個僕人偷了他很多錢,就自己寫了賣女契約,系在幼女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後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這個女孩,養大後還爲她擇婿出嫁。

他家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女兒因爲沒有錢買嫁妝而嫁不出去,竇燕山就把自己的銀兩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

同時,竇燕山還在家鄉設立學堂,收集上千卷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家裏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竇燕山如此賙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隨之積了大陰德。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當他醒來,發現也是一個夢。但從此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

後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於發達了。他的長子名儀,在後晉時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後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嘆:“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次子名儼,也是後晉進士,歷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爲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竇偁爲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是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爲“竇氏五龍”。當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後,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竇燕山的義方不是多高深的方法,仔細來看就是正確認知自己的錯誤,在生活中痛加改悔,遷善改過而已。老實人做老實事,踏踏實實,實實在在,不會虛巧而空,耍花腔弄人,所以很快會有回報,其實就是誠則靈。

寧老師就像竇燕山一樣,勤懇做事,踏實做人。所以她在很短的時間內提高很快,不但把教子有方課程的主要思想,領會得很到位,而且自己受益。現在她能夠把經驗傳遞給更多的人,講得很接地氣,讓聽課的人有了很多啓示和收穫。這是真正在學習,真正地行道,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