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1天至少讀1本書打卡590天

書名:《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用時:20分鐘

推薦閱讀:教育工作者和爲人父母的朋友們

閱讀心得: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國寶級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書中按照孩子們的成長順序列舉了很多父母會有的困惑和作者的建議。

一共分爲五個部分:

一、遠離“標準病”,做有個性的父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心。

這裏包含很多父母的自我否定,比如好害怕做母親之後不是我了,我總是忍不住懟孩子嘮叨等等。其中關於母親忍不住叨叨這一篇的解釋很有意思,他認爲原因是父親溜號了,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母親本能的會感覺到家裏缺少父性原理,所以就開始叨叨。

那父性原理是什麼?基本就是以“切斷”“區別”的作用爲主,可以非常極端地說,就是“大義滅親”,潛臺詞就是:如果不好好做人的話,就算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也要與他斷絕關係。

與之相對的就是“人惡亦我子”的母性原理,基本含義是“接納”“保護”。“任性妄爲也沒關係,你是我最愛的孩子!”這就是母性原理的潛臺詞。孩子的成長中這兩者都不能缺少,雖然表達不用特別激烈,但是因素不能缺少。當父親缺位或者扮演了母親的角色,那麼母親就要反過來或者兩者兼備。所以爸爸們,發揮你們的作用吧!

二、學前期,用心儲蓄親子關係。

這裏包含了孩子總撒嬌怎麼辦、什麼時候談死亡、孩子出現壓力信號怎麼辦等等。作者提示我們父母在問題面前首先不要焦慮,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父母實在焦慮也可以跟其他人聊聊發泄發泄。

三、小學期間,好父母守住悠然心情。

在這個階段,家長主要解決的是自己的心急,明知道成長是個過程,還是忍不住希望孩子一夜長大。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會突然又不想一個人睡,畫畫沒有小時候好了等等,這些都很正常,我們學着接受和引導就好。另外,在這個部分裏講到父親如何跟孩子相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在談論自己的光輝歲月的時候,總是容易變成單方面的自誇。他們可能會跟孩子說:“別囉唆,安靜聽我說!”結果就把孩子的嘴給堵上了。這樣是不行的。要試着讓孩子也能發表意見,這樣纔有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四、青春期,接受孩子在對抗中獨立。

這個階段的父母有時候很難熬,感覺聽話的孩子突然就不聽話了,我們要明白這是必經的過程,耐心的去應對就好。

五、成年早期,在養育終點適時放手。

無論孩子多大,父母都會操心,但是即將成年,父母的養育任務也告一段落了。這個階段父母是恐慌多一些,而父母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在這個階段體現的也比較明顯了。所以如果孩子總跟自己產生衝突,不如審視一下自己跟愛人的關係。

在後記中,作者講到養育孩子其實是一個“自性實現”的過程。這個詞來自於心理學家榮格。

他認爲,把心靈的全部內容,包括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一起接受,這就是“自性實現”。

在榮格心理學中,意識的中心是“自我”。與之相對,包含無意識的心靈全部內容的中心是“自性”。“自我實現”是指處於意識中心的“自我”的實現,所以人們會傾向於做那些能得到社會認可的事。但“自性實現”不同,因爲包含了無意識這個毫無章法的因素,所以做的一般不是能被他人稱讚的事,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事。

榮格具體指出,人類在人生前半段的目標是自我實現,而在後半段應致力於自性實現。

於是有人很困惑,自性實現和養育孩子衝突嗎?

作者認爲沒有比養育孩子更有趣的“自性實現”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養育孩子要求一個人把心靈與身體都投入進去,也就是必須整個人全然投入纔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自性實現的過程。

養育中的自性實現就是去接受不盡如人意的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