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傳統節日知道多少?——端午節的來由 1.紀念屈原 2.紀念伍子胥 3.龍的節日 4.紀念曹娥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的推薦語中,給節日做了如下定義:

節日,就是中國人將抽象的不可逆的時間,轉換爲具體的重複出現的日常生活,以有聲有色的節慶禮儀作爲時間段落的座標。

細細思量,感覺這個定義還挺有道理的。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1.紀念屈原

從我孩提時代起,最常聽到的是: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這是目前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

戰國時期屈原在楚懷王麾下爲臣,他提倡選舉賢能,富國強兵,舉兵抗秦,但是遭到膽小怕事的當權貴族的強烈反對,於是被趕出都城,流放外地。後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殉國。

老百姓們得知屈原投汨羅江,就去打撈他的屍體,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蟹破壞屈原的屍體,老百姓們就準備了糉子丟進江裏堵它們的嘴,人們見了紛紛效仿。

於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喫糉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

在《畫給孩子的中國傳統節日》中,關於端午節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爲了紀念伍子胥。

相傳在春秋時代,楚國人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殺害,於是他投奔了吳國,並幫助吳王打敗了楚國,不過,由於奸臣離間,吳王后來不再信任伍子胥,還逼他自盡。五月五日,伍子胥的屍體被投入江中。

人們爲了紀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祭祀儀式。

3.龍的節日

民間關於端午節的來由,還有一種和龍有關。

傳說端午節是龍的節日,古代吳越地區信仰龍,會在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圖騰祭祀。

端午節的兩個活動都和龍有關。糉子投入水裏被蛟龍偷了,龍舟競渡使用的是龍舟。甚至還有在身上文龍的圖案的習俗。

4.紀念曹娥

曹娥是東漢孝女。她十四歲時,父親於江中溺水,找不到屍體,她沿江尋找,晝夜號哭。過了十七天,她也投江了,那天也是五月初五。

五天後,曹娥的屍體抱着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就此傳爲神話。縣府知事知道此事後,爲曹娥一事立碑,並讓弟子作誄辭(哀悼紀念死者的文章)頌揚。

現在看來,無論端午節的來源究竟是哪種,其紀念意義都大於過節本身。

歷史上,先秦時期,五月初五已然成爲一個重要的節日。秦朝之後,國家統一,南北方文化交通,端午節的風俗習慣趨於統一。

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朝各代對端午的形式有不同的定義,比如:

魏晉南北朝,人們飽受戰亂之苦,所以,當時的最重要的端午習俗叫做“闢兵繒”;

隋唐時期,節日風俗活動多變成了娛樂活動,龍舟競渡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

宋代,端午習俗被遼金兩國吸收並發展,端午活動多了射柳和打馬球;

明清時期,端午節被稱爲“女兒節”,家長們會打扮家中的女孩兒,而已經出嫁的女兒也能回家過節。

可見,不同的時代,會因爲文化的發展融合,賦予同一個節日不同的意義。

端午節的習俗,到現在有了約定俗成的形式。每到五月初五,人們就會喫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和菖蒲。

每一種習俗都自有其成因。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身邊的節日活動,探尋你所不知道的節日風俗是如何形成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