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孝順是衡量一個人人品的關鍵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時可讀。”《三字經》認爲,一個人學習,首先要熟讀四書,然後就要學習《孝經》。

《孝經》,顧名思義,就是說孝順,對父母孝順,對長輩孝順的一本書。孝順長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在《孝經》這本書裏就提出了。

裏面有很多與孝順有關的故事。其中有兩個比較出名的故事,很有趣。

第1個是東晉孝武帝的故事,孝武帝的父親過世了以後,他根本沒有哭,當時有很多大臣看不下去了,就問孝武帝爲什麼不哭。孝武帝表示,他如果悲傷到極致,自然就會哭的,但是現在的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也不能經常哭。

因此孝武帝也被傳說爲是個不孝順的,說一套做一套的,給人一種虛僞的形象。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誦《孝經》退黃巾”的故事。

在漢朝有個人叫向栩。他一臉正氣,同時也很有本事。後來黃巾遍地起義,政府需要出兵討伐,而向栩卻在那裏說不用出兵,別人不解,他解釋說,如果請人到黃河上向北誦讀《孝經》,賊自然就會退兵了。

但是,有個叫張讓的宦官,藉此挑釁說向栩說誦《孝經》以退黃巾軍,這是擺着不打算讓朝廷發兵剿滅黃巾軍了,這說明他跟黃巾軍有勾結,因此就把他下獄了。

雖然說向栩這個辦法,或許聽起來滑稽可笑,難免有誇張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認《孝經》在歷史上在廣大人民的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相反,我們今天,孝順這個美德,雖然平時也在說,但是很多時候,尤其是現在的小孩子們,一個“孝”字體現得不明確。甚至幾乎丟失了這項美德。

當然,歸其原因也不外乎大家都困難,經濟不足,在這物慾橫飛的時代裏,年輕人在外面掙錢,只夠養家餬口,時間也緊,經濟上也是捉襟見肘,有心也無力,要講孝順,首先得有實力,否則空口無憑,確實無濟於事。

對於小孩子的教育上,孝順必須貫穿始終。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說,女的到了婚嫁的年紀,如果說選一個對象的話,要看他的人品。他的人品好不好,主要看他對父母對長輩孝順不孝順。

當然這裏說的孝順是積極的,正能量的,而不是那種無原則的愚孝,愚孝是不可取的。

老人們早就總結出了經驗,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脊樑,同時又對家人孝順的這種人,往往人品不會差。

或許有的人會說,有些人對別人很刻薄,使盡壞水,無所不用其極,但是他對自己的家人都很孝順呢。

其實衡量一個人品好不好的孝順是廣義上的,他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家人好,是對除家人以外的那些長輩們也是有一定的尊重的。這樣的孝順纔是真正的孝順。

有選擇性的或者說無原則的愚孝都不叫真格意義上的孝順。

《三字經》就特地強調了《孝經》,是主張小孩子學這本書的。

但是,《孝經》這本書的話,也不是一直受到推崇的,像有的時候《孝經》是受貶斥的。

而我們現代人的話,去看古典書籍的時候要有一種取其精華,舍其糟粕的態度,積極的正能量的,我們大可學習併發揚光大。而那些落後的、限制人思想的知識,可以摒棄掉。

人要不斷學習,努力向廣博發展延伸,這樣,我們的知識才會越來越豐富,而且與時俱進,不會落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