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孝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关键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时可读。”《三字经》认为,一个人学习,首先要熟读四书,然后就要学习《孝经》。

《孝经》,顾名思义,就是说孝顺,对父母孝顺,对长辈孝顺的一本书。孝顺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孝经》这本书里就提出了。

里面有很多与孝顺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比较出名的故事,很有趣。

第1个是东晋孝武帝的故事,孝武帝的父亲过世了以后,他根本没有哭,当时有很多大臣看不下去了,就问孝武帝为什么不哭。孝武帝表示,他如果悲伤到极致,自然就会哭的,但是现在的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也不能经常哭。

因此孝武帝也被传说为是个不孝顺的,说一套做一套的,给人一种虚伪的形象。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诵《孝经》退黄巾”的故事。

在汉朝有个人叫向栩。他一脸正气,同时也很有本事。后来黄巾遍地起义,政府需要出兵讨伐,而向栩却在那里说不用出兵,别人不解,他解释说,如果请人到黄河上向北诵读《孝经》,贼自然就会退兵了。

但是,有个叫张让的宦官,借此挑衅说向栩说诵《孝经》以退黄巾军,这是摆着不打算让朝廷发兵剿灭黄巾军了,这说明他跟黄巾军有勾结,因此就把他下狱了。

虽然说向栩这个办法,或许听起来滑稽可笑,难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孝经》在历史上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相反,我们今天,孝顺这个美德,虽然平时也在说,但是很多时候,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子们,一个“孝”字体现得不明确。甚至几乎丢失了这项美德。

当然,归其原因也不外乎大家都困难,经济不足,在这物欲横飞的时代里,年轻人在外面挣钱,只够养家糊口,时间也紧,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有心也无力,要讲孝顺,首先得有实力,否则空口无凭,确实无济于事。

对于小孩子的教育上,孝顺必须贯穿始终。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说,女的到了婚嫁的年纪,如果说选一个对象的话,要看他的人品。他的人品好不好,主要看他对父母对长辈孝顺不孝顺。

当然这里说的孝顺是积极的,正能量的,而不是那种无原则的愚孝,愚孝是不可取的。

老人们早就总结出了经验,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脊梁,同时又对家人孝顺的这种人,往往人品不会差。

或许有的人会说,有些人对别人很刻薄,使尽坏水,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很孝顺呢。

其实衡量一个人品好不好的孝顺是广义上的,他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家人好,是对除家人以外的那些长辈们也是有一定的尊重的。这样的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

有选择性的或者说无原则的愚孝都不叫真格意义上的孝顺。

《三字经》就特地强调了《孝经》,是主张小孩子学这本书的。

但是,《孝经》这本书的话,也不是一直受到推崇的,像有的时候《孝经》是受贬斥的。

而我们现代人的话,去看古典书籍的时候要有一种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的态度,积极的正能量的,我们大可学习并发扬光大。而那些落后的、限制人思想的知识,可以摒弃掉。

人要不断学习,努力向广博发展延伸,这样,我们的知识才会越来越丰富,而且与时俱进,不会落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