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記住這2個要點,大幅提高寫作的語言能力

文章是語言的藝術,好的文章就是語言運用的好,才獲得讀者的認同。

一、簡短明確的語言

1.我們看魯迅《藥》的一段:

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着;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裏哼着說,“這老東西……。”

此處的背景是康大叔從死去的革命者夏瑜身上,用饅頭蘸上鮮血,再給華老拴的小兒子治肺癆。康大叔“搶”、“扯”、“裹”、“塞”、“抓”、“捏”、“轉”,一系列主動動詞立刻展現康大叔利索大膽的形象,印象深刻。因此,主動動詞,讓文章迅速引起人的注意力。那些被動動詞則難引起別人注意。我們看一個句子:球被男孩打了。被動句顯然沒有動作的發起者,顯得軟弱無力。讀者不太好接受。同時,句子拉長,節奏放慢,句子更加無力。

因此,多使用主動動詞非常有必要。

2.我們看茅盾的《子夜》開頭:

太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面,怪癢癢的。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現在沿這蘇州河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風吹來外灘公園裏的音樂,卻只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也最叫人興奮。

這些片段的句子簡潔,短句多,傳達的意思清晰,每一句的意思都容易理解,讀起來不累。長句一多,心理感到壓抑,失去耐心。

二、生動形象的敘事

敘事如何生動形象?要想生動形象,具體是必不可少的。具體,則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物,少不了描寫。因此,這個“物”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馬上感受到的事物。

例子:在路的盡頭,在力拓巴託皮拉斯的河岸上,坐落着巴託皮拉斯。這是一個風景如畫的老村莊,有着別具一格的建築和狹窄的街道。”在這段文字裏,詞彙“風景如畫”和“別具一格”很抽象,讀者看不到這個地方的樣子。經過修改後,句子是這樣的:“在路的盡頭,古老的村莊巴託皮託斯就坐落在力拓巴託皮拉斯的河岸邊,村子裏到處都是灰泥外牆的莊園和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

1.描寫要使用動態動詞,少用靜態動詞。動態動詞表示動作本身

原句:他不停地嚼着菸草,雷德曼是他最喜歡的牌子。

修改句:因爲嘴裏嚼着他常賣的雷德曼菸草,所以他的腮幫子鼓了起來。

所以,村子坐落在河岸上,而不是在河岸上。古詩中不說“深山有古寺”,而是“深山藏古寺”。動態動詞的確很好,因爲它呈現變化,含有一種發現之感,避免枯燥呆板,顯得生動;而靜態動詞只是一種狀態的描述,容易枯燥乏味。

2.要生動形象,還必須調動五官

晚清作家劉鄂的《老殘遊記》記錄王小玉說書的妙處。原文如下:

王小玉便啓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峯削壁幹仞,以爲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峯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峯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作者爲了表現王小玉唱書的高超技藝,藉助通感,採用味覺,比如喫人蔘果;採用觸覺,比如毛孔之暢快;採用視覺,比如傲來峯、扇子崖和南天門。其中尤其是氣味和聲音,人一般在一定的空間中感受到的,所以加深空間的深度。由此,讀者建立一種空間感,真正達到逼真的效果。

3.描寫需要大量的語言,太長的描寫讓讀者覺得乏味

因而作家在描寫時,注意言簡意賅,把表達的意思壓縮整合。

《達拉斯晨報》這樣寫英國搖滾巨星:

他的頭髮是亂糟糟的,原來爲人熟悉的烏黑髮亮的公雞頭變成了亂的蓬蓬的一團,就像剛從牀上爬起來。蒼白的皮膚像從未見過太陽一樣。那張長長的面無表情臉上最突出的就是大鼻子。他看起來太滑稽了。像是漫畫版的英國搖滾巨星。

他看起來棒極了,就像一顆滾石。

這段搖滾巨星的文字只從頭髮、皮膚和鼻子的角度來寫,刻畫了一個邋遢、滑稽、不修邊幅的形象,省去耳朵、眼睛等部位的描寫,暗示性強,豐富了其中的意思。描寫當然要選擇性地寫,獲得緊湊鮮明的效果。

4.要生動形象,還可使用比喻

比喻一般分明喻和暗喻。舉個例子,明喻有“像刷子一樣的直髮”,暗喻則可以“臉上笑開了花”,前者直截了當,後者比較含蓄。

當然,比喻不能忘了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換句話說,比喻要求合適。村上春樹在《奇鳥行狀錄》中寫:這裏有一種舒坦,如在牆角覓得一處與自己體型正相吻合的凹陷。這個比喻非常貼切,找到舒坦與牆角凹陷的相似處。

有人說,第一個把美女比喻成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再用同樣的比喻是蠢材。所以,人們青睞新穎的比喻,不想看到陳詞濫調。怎樣才新穎呢?錢鍾書說,分得愈遠,則合得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穎。簡而言之,在相似性的前提下,本體和喻體的距離越遠,就越新鮮,體現相反相成的道理。


想要獲得更多寫作乾貨,請關注我的簡書專題《寫作哪有那麼難》

喜歡我的文章,就請點個贊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