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讲经的风采

     网络上经常看到南师讲解经文的文章,原因有二,一是南师经书讲的多,人们常见的经书他几乎都讲过,二是他的粉丝多,向网络推介他的文章的人也就格外多。因此,人们就有机会随时领略到南师讲经的风采。

        这里欣赏的一个片段是网名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推介的《南师开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全文如下:

        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我们眼睛看东西,这是所见,这是现象。所见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明心见性那个见,不是所见之见,不是眼睛能够看见一个现象,或者看见一个境界,那不是道啊!

        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见,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扑咚一声跳进水……要一切见无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谈禅宗了,明心见性有点影子了。记着!还只是一点影子啊!———《金刚经说什么》

        南师讲经的风采从这个片段可以窥见一斑:

        一是不受原文约束,善于另辟蹊跷。《楞严经》原文是这样的,“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通俗的解释,应该承上文之意,顺下来就是真见见到见明、暗、空、塞的那个“见”时,真见不是见明、暗、空、塞的那个“见”;真见还要超越见明、暗、空、塞的那个“见”,见明、暗、空、塞的那个“见”无法与真见相比拟。然而通俗的解释毕竟落俗,南师反过来一讲,就立见不凡。

        二是不受原意束缚,善于另赋新意。《楞严经》的原意,是通过对人们熟知的看见这个功能进行辨析,以此引导人们领悟本心本性。第一次辨析,用盲人与明眼人在没有光线的地方,看见的同样都是黑暗为例,明确了“能看见的是心非眼。”见见之时这几句话,是第八次辨析,显见离见,引导人们把见明见暗见空见塞的见也放下,本心本性的真见,也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第一个见,自然就会显露出来。然而,这毕竟是释迦牟尼两千多年前的看法,现在应该与时俱变,眼睛看见才有新意。

        三是不受语文规则拘束,随意自由发挥。按照汉语言的规则,“所”字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比如这里的所见,是指看见的事物,然而,如果按照这个规则,说话难免受限制不灵活,因此,南师敢于突破一切窠臼,“所见”同时也有“能见”的作用,推导出眼睛这个“所见”不但能见万物,而且“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这样一讲,就有了特别的独到之处。

        四是声东击西,善于顾左右而言他,“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意思虽然语焉不详,却顺便点了一下禅宗命门。其中“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是虚云老和尚经过近四十年的艰苦修行求证,机缘成熟,契合了空如来藏境界,在南师看来,这仅仅有点明心见性的影子,虚云这个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之众的高僧,修证到此只是有了一点谈禅宗的资格而已,可见南师讲法,句句高深莫测,耐人寻味。

        由于不拘一格,不落窠臼俗套,发挥起来百无禁忌,因此,南师讲法就形成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高屋建瓴,深不可测的独特风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