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 | 印象筆記體系構建v4.0

一、序言

本文是個人在探索筆記體系構建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包含對已有筆記體系的反思、新筆記體系的思考、一些構建技巧

在4.0之前有過兩個版本的探索

4.0算是一個比較大的進步吧,它是我對知識管理的入門窺探,在4.0之前都是收集與整理,4.0開始是思考與反思,只有思考與反思在內的筆記體系纔算是一隻腳踩進了知識管理的門檻,也是做筆記這件事質變的標誌。

以下是探索過程中的一些參考資料

  • 大象學院 《21天知識管理OS訓練營》
  • 網絡的碎片化知識
  • 一些整理類、閱讀技能類的書籍。如《整理生活》,殊途同歸,歸納整理的思維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

二、筆記體系的演化

2.1 v4.0的探索

在筆記3.0構建完成後,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自我滿足後,越來越覺着3.X在使用中缺乏靈性,而且在自我成長的幫助上有所欠缺,所以一直在尋求一種解決方案,於是把之前買的課看了一遍,然後又找了一些收納整理的書,比如《整理生活》,試圖在分類整理上找一些靈感。

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後,總算有了點靈感,開始不停地嘗試新的體系,經過漫長時間的折騰,終於把4.0體系構建完成了。

2.2 v3.0的缺陷

1)筆記本的劃分跟實際使用頻率不符

  • 有些筆記本使用頻率很高,而且筆記的條數越來越多

雖然有檢索功能,但是檢索的前提是知道關鍵詞,在不知道關鍵詞的時候,想找有用的東西就很費勁了。

比如有時在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我就會翻翻相關領域的筆記,看看之前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如果筆記本過於臃腫的話,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知識。

筆記本屬於知識檢索的目錄,掃一遍就能知道你需要的在哪是最理想的狀態

  • 存在不少無用的筆記本

當時構建筆記系統的時候,覺着可能會用到,就建了個筆記本,事實上後邊也沒用到過。所以建筆記本時不要想當然,主要還是看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工作、學習內容。

2)多個軟件整合使用,精力耗費較大

之前很多筆記都是mweb寫完後發佈到印象筆記中的,雖然在書寫體驗和筆記樣式兩個方面比較佔優,但是後期修改不方便。因爲在閱讀筆記時,想修改或者加點東西,還需要打開mweb找到筆記進行編輯後發佈(因爲印象筆記支持的格式有限,直接在印象筆記上修改會破壞整篇筆記的樣式)

3)沒有很好地利用好新出的一些功能

印象筆記最近更新很快,出了一些比較好用的功能,對於整個筆記體系甚至有着顛覆性的影響,比如空間功能,可以在一些場景代替筆記本組,尤其是在協作方面比較佔優。

2.3 v4.0的改進

1)理念的更新

  • 筆記本的使用不要過於死板

當某一個筆記本過於臃腫時,可以對筆記本內筆記再歸類後提取出一個新的筆記本。因爲筆記數的快速增長,說明當前階段對於此筆記本的依賴比較重,提取出新的筆記本後,對於日常的查閱也是方便的。

  • 主題學習法

學習一個新的知識(主題)時,找一堆相關的書籍、論文等資料,通過大量閱讀和思考達到快速入門的目的。

筆記作爲輔助手段,新建一個筆記本,蒐集各種資料,經過思考梳理後,最終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比如學習Spark時,可以新建一個Spark的筆記本,將蒐集到的Spark知識都放到這個筆記本中,然後再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最後再融入到知識體系中。

  • 筆記應該專注於自我成長。

筆記不應該只是蒐集與整理的東西,思考與反思更應該佔據比較大的篇幅。

2)重新規劃筆記本組

  • 新增學習模塊的筆記本組。

因爲學習模塊積攢的筆記越來越多,而且學習的側重點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將學習模塊的筆記重新整理了一遍。

靈感主要來自工作,因爲未來更多的想專注於大數據領域,所以特意將大數據作爲獨立的筆記本組。

開發與運維部署是日常工作的筆記,比如一些代碼段和各種服務部署的操作筆記。

自我成長更多的是規劃、經驗總結等思考和反思的東西,也算是v4.0最大的改進之一

  • 新增閱讀與寫作筆記本組。

筆記本組的靈感來自大象學院的《21天知識管理OS訓練營》,因爲閱讀與寫作真的很重要,值得獨立存在。

尤其是課程中提到的一點深以爲然,就是讀寫技能獨立成冊,對於讀寫技能資料的蒐集以及自我思考反思都可以放入。

  • 刪除一些長期沒有更新的筆記本。

使用過程中,發現很多筆記本可能半年以上沒有發生過變動,這類筆記可以歸檔或者視情況進行刪除。

3)合理利用一些內置的功能

  • OCR。印象筆記的OCR功能很強大,對於文字的識別準確率很高。可以將說明書和一些紙質文檔保存電子版,便於保存和查閱。

  • 空間。將家庭共享的所有筆記本都轉移到了空間內。當需要將多個筆記本共享給相同的人時可以使用空間功能。

  • 超級筆記。代碼段比普通筆記的好看多了,但是不支持Java。

4)不能盲目追求各種新功能

印象筆記最近更新的比較頻繁,很多功能並不成熟,也比較簡陋,對於一些重度使用的功能還是用專業的APP。對於新功能,勇於嘗試,但是不過分迷信。

三、使用技巧

先做再說,簡單爲主

對於筆記,我一直推崇的理念是是先做起來再考慮其他的。我見過不少人,都是開始就將筆記當做一個藝術品來做,先是構建一個炫酷的筆記框架,然後再做幾篇華麗的筆記,可是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一是因爲在“華麗”上投入了過多的精力,二是後續的筆記一旦達不到開始幾篇筆記的標準就會降低整體“華麗”程度,會有挫敗感,三是大心力投入的筆記可能“華而不實”,翻閱筆記時,這種“華麗”很容易“迷人眼”,會分散注意力。

做筆記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精力過多的分配在美觀等方面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筆記要儘可能的精簡,打開筆記就能找到關鍵信息,可以借用加粗、分割線、代碼塊等基本功能,雖然不華麗,但是也足夠美觀。

層級構建

印象筆記內置的層級主要有:筆記本組、筆記本、筆記,現在又出了一個空間。

1)筆記本組,是最高層級,是一級目錄,一般是大分類,我一般是對應工作、學習、生活、興趣愛好四個大類。如果某個大類的筆記數增長較快,會視情況將其放到一個筆記本組,但是還是歸屬於四大類。

比如學習這個大分類下,包含開發、運維等筆記本組。


而生活大分類下,因爲筆記數不多,只要一個筆記本組就行了


2)筆記本是子分類,這個分類就要對應到具體的功能類別了,比如語文-一年級-詩歌,語文是大分類,一年級爲爲語文這個大分類建立的筆記本組,詩歌是筆記本組中的筆記本。這樣當我們複習時,如果想看詩歌的筆記,可以快速定位。

3)筆記是具體的內容,每篇筆記最好講一件事,其餘的事,可以使用筆記鏈接功能,關聯到其餘的筆記。

4)空間是新出的一個功能,類似於筆記本組的分類層級,可以將整個空間共享給別人(筆記本組無法共享,只能共享筆記本)。所以空間的出現更多的是爲了滿足協作這個需求,比如我建立了一個家庭的空間,可以很方便的將家庭下的筆記本一次性共享出去,而之前,我需要建立一個筆記本組,然後挨個共享該筆記本組下的筆記本。

3.1 筆記本的命名

採用杜威十進制編碼命名法

十進制編碼命名:三位數字,第一位代表大分類(筆記本組名),第二位代表子分類,第三位代表孫分類。
比如211 - Learning | Linux操作 2表示大分類--學習,1表示子分類--操作系統,最後的1表示孫分類--Linux類別

十進制編碼法優勢很明顯,它限制了一個大分類下最多隻能有十個小分類(也有人說九個,但是作爲程序員怎麼能將0扔掉呢),如果超過9個分類很可能就意味着分類不當,可以幫助我們剋制自己無限分類的慾望。無限意味着混亂

3.2 信息蒐集

常用的信息蒐集來源主要包括

  • 微信:公衆號、“我的印象筆記”發送的消息
  • 粘貼板:IOS上,複製的文字可以直接保存到印象筆記當中(通過小組件實現)
  • 網頁剪藏
  • 一些app:得到、微博等
  • 隨手記

將所有蒐集的知識先放到中轉站中,然後每天晚上整理後放到對應的筆記本中。 中轉站中的筆記必須定期清空

不要將剪藏的網頁直接放到對應的筆記本中,能夠放到筆記本中的都應該是經過梳理、思考後的筆記。

  • 剪藏的好文章,可能只有幾句話有價值,全文保存意義不大。
  • 未整理的信息並不屬於知識
  • 不要將筆記當做一個蒐集信息的工具,而應該是個人知識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