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 《斯通納》,一個無所謂成功與否的人 附一:人物關係圖 附二:摘抄

《斯通納》這本書是慕名而讀的,作爲一本暢銷書,剛讀完時,我不是很理解豆瓣8.8分由來。在我的個人認知裏,能達到8.5以上的書,都應該具備現實意義的,而不應該僅僅是一本暢銷的故事書。就像是諾貝爾文學獎一樣,被授予者一定是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具備現實意義的,而不應該是暢銷書作者。

這是我對書籍評分的一種偏執,所以我試圖以這種偏執去尋找答案。

在我數次閱讀豆瓣書評以及與別人討論的情況下,我將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斯通納身上,所有的探尋都彙集成了一個問題:斯通納爲什麼會成爲斯通納?或者說書中缺少哪個人,斯通納便不再是斯通納了。

在斯通納的一生中,影響極爲深刻的有幾個人:他的父母、阿切爾·斯隆、戴夫·馬斯特思。這幾個人在書中出現的都很少,但每次的出現都伴隨着斯通納的思想變化。

書中對於斯通納大學之前的生活並不多,所以他的父母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但是從這爲數不多的描寫中,大概可以將他的父母歸結爲老實巴交、逃避衝突的一類人。他的父親覺着斯通納去學農學對於種地生活會有改善就想把他送去大學,但是在斯通納決定學文學時,也沒有表現出很強的情感,比如說憤怒、失望等,僅僅是放棄了兒子這個未來的幫手,僱傭了一個黑人。

這一點斯通納也是極爲相像,在斯通納人生中,每每遇到困難(比如愛情失敗、事業受挫),總是像他的父親一樣,直接放棄爭取,轉而去尋找他認爲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所以斯通納自己在人生結束時,沒有什麼遺憾,但是作爲讀者來講,整本書讀起來會比較壓抑。

阿切爾·斯隆是對斯通納進入大學以後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正是因爲斯隆的引導,斯通納才走上了教學的這條路,發現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也給了他勇氣。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做一名教師還能幹什麼。

斯隆是一個在教育上的理想主義者,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他厭惡戰爭,更加討厭學者參與戰爭。“不能請學者去毀滅他拿出生命去建構的東西”是他對於大學這個象牙塔的堅守。但是當戰爭爆發時,大學裏老師、學生對於戰爭的狂熱,對於斯隆來講是一種背叛。所以他快速衰老下去,最終在憤怒和絕望中死去。而大學裏學生、老師的表現,更加印證了他的結論:“如果一個民族戰爭頻仍,很快,剩下的就都是殘暴者以及動物”,因爲“教職員工和行政部門對學生中的過激表現和不起眼的暴力行爲都視而不見”。

斯隆的理想主義,對於斯通納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與勞曼克思的衝突點--阻止沃爾克進入學校,很難說不是受斯隆的影響。“輕易地放他走進教室嗎,那會是場災難。”這也成了斯通納對於自己熱愛的大學教育的堅守。假如說,沒有這種堅守,當時迫於壓力給了沃爾克通過,那麼他就不會與勞曼克思產生衝突,那一切苦難可能就不會有了。

馬斯特思就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配角,出場次數少的可憐,而且早早的在戰爭中死去。但他對於斯通納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他的戰死一定程度上讓斯通納更偏向了斯隆的理想;其次,“馬斯特思的死對於他造成的震撼比他自己想象中要大的多”,這促使他開始對死亡的思考,而對死亡的思考,往往只有接近死亡的人才會有的,那是一種極致的“人生通透”,是看透一切的自我堅定。

斯通納在死亡之前回想自己的一生時,他得出了一個完美的結論:“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經是什麼樣的人”。人活一世,又有幾個人能在最後敢說出這句話呢?這或許就是斯通納給我們的最大啓迪吧。

自始至終,他都是那個斯通納,從來沒變過。

附一:人物關係圖

附二:摘抄

1、“是因爲愛,斯通納先生,”斯隆興奮地說,“你熱愛。事情就這麼簡單。”
2、斯通納還是經常對他們的關係感到納悶。雖然大家處得相當不錯,可並沒有成爲親密朋友;他們並不吐露心聲,也很少在每週聚會之外見到對方。
3、她是獨生女,人生最初的狀態就是孤單。
4、在收拾這間屋子,當屋子逐漸變得有模有樣時,斯通納意識到,很多年來,連自己都不知道,他曾有過一份憧憬,這份憧憬一直鎖在內心某個地方,就像一個見不得人的祕密,這個憧憬表面上是一個地方,其實就是他自己。所以,當他在打造書房的時候,其實他打算塑造的是自己。當他爲做書架打磨這些舊木板的時候,當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風雨侵蝕消失,露出本來的木質,最終呈現出花紋和質地華麗的純粹時,他逐漸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於某種有序狀態的是他自己,他想創造某種可能性的是他自己。
5、這種愛,他曾經深藏不露,好像那是非法和危險的,現在開始表現這種愛了,起先還是試探性的,接着大膽勇敢,最後就完全是自豪地表現了。
6、“這不是原則問題,”斯通納說,“是沃爾克。輕易地放他走進教室嗎,那會是場災難。”
7、我們不能讓他進來。因爲我們這樣做了,我們就變得像這個世界了,就像不真實的,就像……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他阻止在外。
8、在他這個年紀,有時難免會經常想到,並且日漸強烈,想到一個如此簡單的問題,簡單得他都沒有辦法去面對。他發現自己有些迷茫,懷疑生活是否值得過下去,是否曾經有過生活。
9、最後他又想到,幾乎是決定性的領悟到,自己從未懷着任何親密或者信任感,乃至人類託付的溫暖去了解過另一個人。
10、但是,威廉·斯通納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方式,沒幾個年輕同事能理解。在他內心深處,在他記憶深處,是對困苦、飢餓、忍耐和痛苦的洞悉。雖然他很少想起早年在布恩維爾農場的經歷,但經常會隱隱約約想到自己的血緣傳承。這是祖輩給予的傳承,他們過着卑賤、辛苦、堅忍的生活,他們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是把自己的臉交給一個嚴苛不公的世界,那一張張臉毫無表情,生硬又荒涼。
雖然他回顧這些時明顯無動於衷,但對自己生活的時代仍然有着清醒的認知。那十年間,從很多人臉上都可以看到那種永恆的冷漠與荒涼,好像在凝視一道深淵,對斯通納來說,那副表情就像他行走其中的空氣一樣熟悉,他彷彿看見了從孩提時就熟悉的那種無所不在的絕望的信號。他看到,好人慢墮入絕望的頹敗中,當他們對體面生活的憧憬崩潰時,整個人也會隨之崩潰。他看着他們漫無目標地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片般空洞;他看到他們向別人家的後門走去,帶着走向刑場的人才有的那種苦澀的自豪,討要能讓他們繼續乞討所需要的麪包。他見識過好多人,曾經昂首闊步,有着良好的身份感,因爲自己作爲在某種意義上不會倒閉的某個機構的終身僱員享受着那點可憐的安全,他們看他時嫉妒和痛恨兼而有之。

11、斯通納知道--而且他認爲很早就知道--女兒是那種極其稀有而且永遠那麼漂亮可愛的人,這種人的品德質地是那麼精緻,必須認真滋養和關心,這樣才能完整無缺。由於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它只好寄離在一個不可能是自己家園的地方。渴望溫柔和寧靜,它卻只好以冷漠、麻木和喧鬧爲食糧。這種天性,即使在陌生和充滿敵意、不得已要生存的地方,也沒有蠻力擊退與之作對的殘暴勢力,只能退縮到一個靜謐之地,那麼荒涼、狹小而柔靜。
12、愛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過程,藉助這個過程,一個人想要去了解另一個人。
13、你不會跟這個世界拼搏。你會任由這個世界喫掉你,再把你吐出來,你還躺在這裏納悶到底做錯了什麼,因爲你總是對這個世界有所期待,而他沒有那個東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