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2 晨讀筆記:享受快樂也是有風險的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現代人說:要讓自己遠離舒適區。

說的都是:人不能好逸惡勞。

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要讓自己更加努力。

不要因爲自己的貪圖玩樂,而玩物喪志,好逸惡勞,導致不良後果。

古人說的,現在人說的,都有道理。人確實需要一點兒憂患意識,不能耽於安樂。

不過,不同的時代,人們表達的方式也不同,令人信服的程度也不一樣,我比較喜歡的表達方式是松浦彌太郎的,他也針對耽於享樂這件事情進行過分析,用語通俗易懂,還列舉了不少案例,令人警醒。

【書摘】《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開心的事情很可怕。令自己舒服的事情很可怕。

愈是令自己開心的事情,愈是令自己舒服的事情,同時也伴隨着同等的可怕。

或許有人會覺得“快樂”這兩個字用得太誇張,但是自己做了開心的事,做起來舒服的事,我想全都可以稱作快樂。那些讓你忘記自身處境、全心投入的休閒活動,令你興奮痛快、難以釋手的嗜好品,我認爲全都是爲了快樂而存在。

賭博、毒品、酒精或香菸,全都屬於這種範疇,但有些快樂更貼近你我的生活。

睡覺。玩樂。喫東西。

購物。計算機或手機。與性相關的活動。

電玩或漫畫。電視,又或者是書本。

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工具”不勝枚舉。

人類是軟弱的生物,容易往輕鬆的方向走,我有時也會忍不住去追求快樂。不管是誰,都會爲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些快樂的事;有些時候,甚至會碰到一些不暫時逃避現實就走不下去的困境。

但倘若你放任自己的快樂膨脹,被快樂支配,問題就會隨之出現。

當用來排遣寂寞、應是淺嘗輒止的快樂,變成你時時不可或缺的存在時,情況便危險了。

【紅茶讀書筆記】

松浦彌太郎的文字不像魯迅先生用詞那麼犀利,但是一樣直白,所以,讀者一眼就明白是什麼意思。

人性中確實有耽於快樂的傾向,這是由人類的生理構造決定的。

快樂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乙酰膽鹼的量,血液流動增速,皮下血管擴張,人會變得更爲興奮。

此外,還有一種物質對快樂上癮也起着作用,這就是多巴胺。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多巴胺對人類的行爲也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逐漸將它應用在臨牀治療上。

松浦彌太郎的文字提醒讀者,快樂是一把雙刃劍,當人們享受快樂的時候,也面臨上癮的風險。

我認爲,萬事有度,如果能夠掌控自己的行爲,適當的快樂可以愉悅身心,還有益處的。至於如何掌控自己的快樂,將令人快樂的事情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需要在人生中不斷修煉。

只要不對快樂產生依存,“失去快樂的不安和寂寞”也會漸漸遠離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