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名課】《河中石獸》課堂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爲一個有學問、有見識的人。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清代大文學家紀昀的《河中石獸》,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發。


二、學習字詞——積累VS應用

師:這個課文很難,你們有沒有感覺到?

生:沒有。

師:沒有。行,我會讓你們覺得難的。

師:我們先齊讀一遍,看預習效果如何。

生齊:《河中石獸》,紀昀jì……

師:讀錯了。還說不難!第一個就讀錯了。紀,應該是第三聲,小學我們學過《紀昌學射》,紀,作姓氏用的時候,讀第三聲。把錯的認爲當成是對的,自己不知道,這就是主觀臆斷啊!再讀。

(生齊讀課文)

師:我們再以另一種方式檢查預習:在藉助註釋之後,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你的問題能引起別人思考,你的問題能解決別人的問題,這就是好問題。

生:我不知道“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其一”“其二”到底是什麼?

師:這個問題非常好。“其一其二”,解釋爲“只知道它的一個方面,不知道其它方面”。這個“其”有沒有特指性,它是指——

生:天下之事。

師:指所有的事情,並不是具體的一件事情。大家還有問題嗎?

生:沒有了。

師:都讀懂了,那把書關上,我們來看看這些詞,能不能準確理解。

【屏顯】

牢記實詞的含義

名詞:河干  山門  尓輩  物理  確論  坎穴 

動詞:閱  圮  棹  曳  湮  顛  齧  不已  溯  臆斷

師:開火車的形式哦。

生:河岸。

生:寺廟大門。

生:你們。

師:爾輩的近義詞是爾曹。“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爾曹,就是你們這些人。

生:道理。

師:這個物理,其實也就是“物理”學科的含義。所謂物理,就是探究萬事萬物的規律、道理。

生:正確的言論。

師:請注意,“的”輕讀,“言論”重讀。這是偏正短語。

生:坑洞。

生:經過。

師: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把人生經歷叫着“閱歷”。“歷”也是經過的意思。形容一個人跟很多人打過交道,社會經驗豐富,我們說——

生:閱人無數。

師:這個讀什麼?

生:pǐ。

生:划船。

師:這個字還有一個意思,船槳,名詞。

生:埋沒。

生:錯誤。

生:……這個字我不認識。

師:niè,生物課上,我們說小老鼠屬於什麼類動物?

生:齧齒類。

師:小白鼠屬於齧齒類,它的牙齒不斷在生長,不停地在咬。齧,就是咬的意思。

生:停止。

師:生命不息,奮鬥不已。還有什麼成語,已,也是停止的意思。

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生:逆流。

師:用“溯”組詞——

生:溯本探源,上溯,溯流而上。

生:主觀判斷。

師:主觀判斷,不根據客觀情況而進行主觀判斷。不錯,預習任務完成還可以,接下來會更難。

【屏顯】

根據語境,體會虛詞的意味

想一想,加粗字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或態度?

A.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B.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C.可據理臆斷歟?

師:體會虛詞的意味,有助於我們更好理解課文。“竟不可得”體現老和尚的什麼心情?

生:驚訝。

師:那麼,你認爲這個“竟”是“竟然”的意思嗎?

生:不,是“最終”的意思。

師:還有什麼詞語解釋爲“最終”?有事者——

生:事竟成。

師:那這裏,老和尚的驚訝更多還是失望更多呢?

生:失望。

師:“不更顛乎”這是誰的話?

生:寺廟裏的人。

師:課文沒有讀熟呢。

生:老河兵。

師:有什麼味道?

生:嘲諷。

師:不更顛乎,所以語氣上揚,我們來讀一讀。

生: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師:現在我們把這個“更”字換成“亦”字看看。你覺得“更”嘲諷的意味濃,還是“亦”嘲諷的味道濃。

生:不更顛乎?不亦顛乎?

生:“更”的嘲諷味道更濃。

師:“歟”什麼意思?

生:嗎。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臆斷嗎?

生:反問語氣。

師:在這裏,“歟”有反問、感嘆的味道,也有追問、責怪的味道。這種種情感,我們可以用這個詞語來概括——反詰。反詰是反問,但比反問的語氣更加的強烈。請做好筆記。

【屏顯】

勾連古今,舉三反一

寫出含有下面加點字(意思保持不變)的成語。

A.爾輩不能物理 

B.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C.一老河兵之……

D.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師:現在,我們要對知識儲備進行挑戰了,要做好筆記哦!希望大家不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究,探究,還有哪些成語?

生:追根究底,尋根究底。

師:還有研精究微。“是非木杮”——

生:自以爲是。

師:“自以爲是”的“是”是正確的意思。“是非木杮”的“是”是這、這樣的意思,比如我們說“年年如是”,年年這樣。

生:實事求是。

師:“實事求是”這個“是”,指代客觀規律等。大家做筆記,如是而已,亦復如是。

師:孩子們,語文的基礎非常重要啊,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一老河兵聞之”,聞,聽說——

生:聞雞起舞。

師:不對,聞,聽說,不是聽見。

生:遠近聞名。

生:聞所未聞。

生:聞名中外。

生:聞風喪膽。

生:置若罔聞。

師:“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但,只。在古代“但”表示“只”的太多了。我們來比拼一下,成語、文言句子和詩句都可以——

生:但當涉獵。


生:但使龍城飛將在。

生:但手熟爾。

生:但願如此。

生:老師,但願如此是成語嗎?

師:什麼是成語?一成不變,約定俗成。大家都這麼說,它不是成語也慢慢變成了成語,並不是只有出自一個經典寓言故事、有悠久的歷史纔算。還可以補充——但求如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三、疏通文意——上流VS地中

師:字詞基本過關。會翻譯了,那不算真讀懂了課文,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個更難的環節。

【屏顯】

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跳讀課文,完成以下表格——獨立完成“觀點”欄和“結果”欄,小組討論“依據”欄。


生:寺僧觀點——以爲順流而下;結果——尋十里找不到;依據,我還沒有想好。(學生自由閱讀,完成任務)

師:我們梳理一下。觀點應該表述爲“求之下游”,結果是“不得”,“順流而下”,不是觀點,是他所觀察到的一個現象。什麼現象?

生:普遍的現象。

師:石獸被水沖走了,這是一個生活常識。

生:講學家觀點,求之地中,結果書上沒有寫。

師:結果課文雖然沒有說,但,求之地中能找到嗎?

生:找不到,因爲覺得是錯的,所以沒有去找。

師:講學家的依據是什麼?

生:物理。

師:也就是課文中的八個字——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生:老河兵的觀點是,求之上游,結果是找到了。依據,我也沒有想好。

師:老河兵不是根據水性,也不是根據沙性,而是依據什麼呢?

生:依據經驗!

師:是的,所以,課文中說他是一個什麼河兵?

生:老河兵!

師:巡河、護河的老河兵,這樣的事情,他見多了。所以,你看,他說話的神態怎麼樣?笑着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笑?

生:得意洋洋的笑。

生:胸有成竹的笑。

師:好,現在把語文書關上,根據這個表格,來講講這個故事。我找一個同學,言簡意賅地講述這個故事。


(生講述故事)

師:現在,我們根據插圖來講述這個故事。看看能否從插圖上看出誰正確誰錯誤。

【屏顯】


生:老河兵正確,是笑着說的,然後他的腳底下踩着石獸的;中間講學家有點失望,旁邊的寺僧……

師:一幅好的插圖,應該能夠概述故事情節,也能表現人物性格。我們解讀插圖,也應該往這個方向去。

生:我覺得老河兵所指的是上游;講學家手搖扇子,邊扇邊慚愧,擋住尷尬的表情;和尚就看着人,看看誰贏了。

師:三個人的表情,老河兵的表情最自豪,得意洋洋的,似乎正在調侃講學家。這幅畫很傳神:第一,它揭示了三個人的觀點;第二,它表現了這個事件的結果;第三,它描述出來三個人物的性格或者說神態。根據我們對課文的瞭解,這個故事表達了什麼道理呢?

生:“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就是不要靠主觀判斷,就是不能只靠書本知識,還要看經驗。

師:那麼,作者覺得誰在主觀臆斷?

生:講學家。


四、課堂思辨——臆斷VS確論

師:課文到這裏呢,故事清楚了,道理也明白了,那我們可以結束了嗎?

生:不可以。

師:那你對這堂課還有什麼期待,提出來看看。

(生羣聲議論)

生:我還希望能夠解釋一下課文的道理,以及道理和這篇課文的聯繫。

師:你覺得前面的故事不能支撐這個道理嗎?

生:可以。

師:那你對這篇文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河中石獸》出自《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書是講什麼的?

師:你真會讀書!你對《閱微草堂筆記》有期待,它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期待等一下會滿足的。

生:石獸怎麼到上游去的?

師:你是不是覺得奇怪,這麼重的石獸是怎麼衝到十多裏的上游去的?老河兵怎麼說,齊讀——

生: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師:這是老河兵的解釋,你讀懂了嗎?

生:讀懂了,但是,我希望有個視頻演示一下。

師:你希望有個視頻來演示一下,你要眼見爲實。誰能幫他解釋這段話?

生:我可以到前面去講一下嗎?

師:來,來吧。你畫圖都可以。

(生鼓掌)

生:首先,假如這個是河干的話,我們先來畫一條線,表示河流,然後標出上游、下游。我們從老河兵的話知道“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現在,我在河牀上,畫一個比較重的石頭,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反激之力,就是物理裏面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到河牀上,因爲沙性鬆浮,那麼它就會漸漸衝出這樣的一個坑,就是坎穴。經過時間推移,這個坑會越來越深,然後當深度達到石獸一半的時候,石獸會在重力作用下倒在坎穴中。根據老河兵的說法,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這樣循環下去,石獸就會一直往上走。

師:這是老河兵的說法,大家覺得張平卓有沒有完美展示出來?

生:展示出來了。

生:我相信。

師:那有沒有同學不相信呢?或者說,你們有沒有新的問題呢?

生:如果石獸一直在坑裏,不就被沙子埋起來了嗎?

師:如果石獸倒進這個坑裏,石獸和沙坑會是什麼關係?石獸是露出一半呢,還是和沙坑齊平?

生:露出來。

生:不是的,是和沙坑齊平的。剛好把沙坑填滿。

師:石獸倒下來是什麼狀態,這個和什麼有關係?

生:跟石獸的樣子有關係。

師:跟石獸的長、寬、高的比例有關係。如果高度超過寬度,石獸倒下來後,就會填滿沙坑,或者沒入沙坑,就沒有高出沙坑的部分來反激水流。假如是塊石碑的話,它倒下之後有沒有可能再轉?

生:躺平了,絕無可能翻轉!

師:可是我們會發現,一般的石獸,比如你們旅遊的時候看見的石獅子,高度都是超過寬度的。現在,我們的課堂出現了什麼新問題?

生:老河兵的話也不一定正確啊。

師:如果老河兵的話正確,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發財的好方法?

生:到河的上游去守株待兔,找石獸,找文物。

生:哈哈哈!

師:根據物理學知識,要實現老河兵的“轉轉不已”,必須得符合哪些條件?

生:時間夠長。

生:沙子要細膩,能夠衝得動,如果是鵝卵石的話,可能水就衝不動。

生:河牀要是平的。

師:沙子大小,水流速度,河牀的坡度,是千變萬化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石獸可能往上走的,有些石獸可能埋在原地,往下走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河中失石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可是,老河兵怎麼說的?

生: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師:凡,只要。這,也太絕對吧?那麼,老河兵和講學家,到底誰對呢?我們看一則資料。

【屏顯】

山西永濟蒲津渡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橋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唐代開元年間在渡口兩岸各鑄造了四尊鐵牛(平均每尊重約36.5噸)、四個鐵人、兩座鐵山等,組成了拴系浮橋所必需的錨碇系統。後因黃河改道,鐵牛等沒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東岸鐵牛由河灘下挖出,鐵牛和鐵人排列整齊,還在原址。

(資料見(唐鐵牛與蒲津橋》,《山西文史資料》1999年Z1期)

生:這樣看起來,好像應該是講學家對的哦。

師:《河中石獸》和這個資料,你更願意相信哪一個?

生:這個資料,似乎更可信,有時間,有刊物的名稱。

師:可能鐵牛和鐵人更重,水衝不動。關於河中失石,到底應該求之地中,還是上游、下游,這個問題我們暫時不再討論,我們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紀昀在這篇文章中,爲什麼這樣相信有經驗的河兵,而不是懂物理的講學家呢?我們看紀昀這個人。

【屏顯】

紀昀其人

紀昀(1724-1805),字曉嵐,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乾隆十九年(1754)中甲成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歷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福建學政、翰林院侍讀、貴州都勻知府、《四庫全書》總纂官、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兵部侍郎、內閣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嘉慶帝御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爲文,授之以政無不達”,諡號文達。

師:紀昀可以說是清朝學問最好的人了,是四庫全書的總編撰,也就是說,紀昀也是有可能知道河中失石該往何處尋的,他也可能知道老河兵不對,但,他選擇了維護誰的觀點?

生:老河兵。

師:這就是非常值得推敲了。

圖片

五、文化尋源——經驗VS科學

師:好,我們看看前面同學提出的問題,《閱微草堂筆記》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

【屏顯】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鴻儒紀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志怪小說,也是他唯一一部面向大衆的通俗作品。紀昀激烈抨擊講學家,指責他們熱衷於宣揚儒學教義,其實他們本身並沒有掌握教義內涵;飽讀詩書的儒生們,精神生活淺層化;那些“質美而未學”的善良百姓,卻懂得生活的深層涵義。

師:它是像宋朝《天工開物》那樣的書嗎?

生:不是。

師:類似於哪種書?

生:類似於《聊齋志異》。

師:《閱微草堂筆記》是筆記小說,目的是講科學道理嗎?

生:不是。

師:他是爲了講人生道理。是爲了向誰講人生道理?

生:老百姓。

師:也就是說,《河中石獸》這個故事誰愛聽?

生:百姓愛聽,因爲老河兵就是代表老百姓。

師:老河兵和講學家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生:一個有文化,有知識,一個有經驗。

師:最後,在紀昀的書中,經驗勝了。所以這裏的河兵,必須是一個老河兵,而不能是一個小河兵。

生:小河兵沒有人信。

師:這篇故事,反映出我們中國文化千年的選擇,你會發現中國普通百姓更相信生活經驗,而不是科學道理。比如說,還有哪個故事?

生:《書戴嵩畫牛》。

【屏顯】

書戴嵩畫牛

宋·蘇軾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而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師:在這個故事裏,蘇軾覺得牧童是對的,而且他還說“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是不可改變的道理。可是,戴嵩是個畫牛的專家,他畫牛無數。他曾經畫過一頭水牛喝水,那鼻子在河中的倒影都畫得活靈活現。孩子們,你覺得戴嵩知不知道鬥牛的時候,牛的尾巴是夾起來還是豎起來的?

生:他肯定知道。

師:那他看過的牛多,還是牧童看過的牛多呢?

生:牧童。

生:戴嵩。

師:牧童天天看牛,看得最多的是同一頭牛,頂多是村子裏的牛。但戴嵩作爲畫牛專家,他應該看過天下各樣各態的牛,而且仔細觀察過。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會發現中國老百姓這樣一種傾向——反智主義。老子就曾說,絕聖棄智,你只要有生活經驗就可以了,不要學那麼多東西。所以呀,老一輩經常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

生:我喫過的鹽比你喫過的米多。

師:所以老一輩告訴我們,不聽老人言——

生:喫虧在眼前!

師:那這種觀點,放在今天合不合適呢?

生:不合適。

師:是的,不合適,今天我們應該更加相信科學。科學和經驗的不同在哪裏呢?科學是有依據的,經驗也是有依據的,但是——

生:適用的範圍不一樣。

師:科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經驗是有時間、地點、範圍限制的。比如蘇軾說“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在那時候是正確的,而現在,種田應該問誰呢?

生:袁隆平爺爺!

師:農民自己是不可能研究出雜交水稻的!是袁爺爺組織了一個科研團隊,長期努力,才把產量一步一步提高的。孩子們,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認真研究這篇文章,就是想告訴大家,既要相信經驗,又要相信科學。這裏有三個故事,課後讀一讀,你會覺得如果你只相信經驗,如果你不熱愛智慧的話,你嚴重的世界,你別人眼中的你,有多可笑。

【屏顯】

A.美國疫情期間消毒劑中毒事件飆升

B.地動儀從歷史教材中被刪除

C.轟動一時的水變油騙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