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种选择——《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已经躺在我的书柜很久了,我甚至已经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渠道得到写书的。

过往我裸辞工作的时候会买很多书,书的类型也是各种偏门,比如裁缝,素描,动漫基础入门……更多的书也是看着书名买的。

买这本书,我可能更想知道闭嘴是怎么做到的,无数次看到一句话,说是人从开始学说话到会说话,更多的要做的事是:学会闭嘴。把握火候这件事就是我要学习的。

在我小时候,自己是个胆小内敛的孩子,就是那种上课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知不知道都不会发声的人,脸红低头哪怕站一节课。

只是觉得自己好倒霉,想来也是有趣又无聊。我终究还不清楚我这个性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让我想到家里的自己……

正好最近拿出这本书,告诉自己2021年下半年书单第一本啃下来。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也是奇特:

1.不仔细看看不出书名,远看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2.这本书看起来有些厚,没有其他书那么花里胡哨。一共492页。

3.书的翻页质地很喜欢,不是像大多数笨重的书需要用力按压一下页面。打开的样子跟圣经一样,这个是值得夸奖的。

4,目录就用了三张纸,也就是6页。

刚看了第一节,我真的发现作者看了很多书,而且书就是跟吃饭一样让他如饥似渴。同样也是在书中,让我看到我的父母那个年代经历了什么。

对于作者我不了解,也不认识。因为我开始读书已经很晚了,也不知道最早结识作者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文章一开始是我喜欢的,关于一个不肯长大的人。这是不是我们现实里所说的巨婴呢。

应该不是。

被说巨婴的人,都是别人说,别人眼里他是这样。证明这个人的确有些行为跟真实年纪相差甚大,导致人有了这个想法。

而作者提到不肯长大的人,是一个人一种选择。暗下决心永远做小孩子。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一个不肯长大的人。说是冥冥之中,有个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他变成了个侏儒。

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

在书中,作者写字的时候提到很多书,作者都是我没有读过的,这让我不禁引起了关注,想走作者走过的路,看我读完书和他的感受是否一致。

后来说,小奥斯卡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通过这本书的引题,从一开始的决心到改变,从选择沉默的生活方式开始决定要说话了。

这个世界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

紧接着,有思维到话语引申到家教,那时候作者还小,在文革时期,吃饱都是问题,对于吃肉这件事,弟弟开心地放声高呼被臭揍。作者是这么说的:

经过这样的教育,我一直比较深沉。

假如遇上幸福,美好,神圣的事,不把他说出来会不会更好。对于三分之二受苦人,与其大呼小叫的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

从实际方面考虑,而且考虑更周到。

那时候可能把说话表达和写作这一类成为“话语圈”。作者沉默的理由,更多的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寥寥数笔,把一切问题说的明明白白,至于不能说的太明白了就找本书,或者在当下时代背景的故事里客串一番,别有风味。

其中,作者把“表过态”和写稿,说是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说是“讲过一些违心的话”说明征税面非常的宽,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

将文字措辞应用到极致。

当开始不再沉默的时候,对与这种改变,作者的感受是这么描述的:

“有如丧失了童贞,违背了多年以来的积习,也有一些轻微失落感。开口说话并不意味着恢复了交纳税金的责任感。”

后来又谈及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只是一个小节,每一个文字所给人的感受体验都具备了力量,让人内心有了画面感。最近也是开始追剧《觉醒年代》,这是继《大江大河》之后给我巨大冲击力的电视剧,只是看了几集,内心澎湃!

我无数次也想过,在自己无聊躺平的时候,我的整个世界里就只有一些生活的鸡毛蒜皮,连父母都不在其中。

而在我这个年纪相当,很多人就在为国为人民崛起奋斗的时候,真的是发现自己太渺小。可能是生活太舒服了,已经感觉不到危机感,感觉不到痛苦,不易和珍惜。

其实,在我国还有更多的小孩子温饱没有解决,不能读书,无法走出大山。如果将我们这些躺平的人,去山区生活一个月或者一周,去看着那些清澈和渴望生活热情的眼睛,也许我们就懂了。

沉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心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你是属于哪一种?

从这本书,打开作者的所见所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