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的意義

客家人非常重視修祠堂、拜祖先,每年除夕和年初二都會去祠堂裏拜祖先。尤其是年初二,人們爲了“燒頭香”,一個比一個早,說是越早越有誠心,越有誠心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於是,年初一晚上十一點多,就陸續有人從各地開始出發,趕在0點以前到祠堂裏,進行祭祖的儀式。

這一天,祠堂裏香火旺盛,祭祖的人們絡繹不絕,祠堂周邊停滿了車輛,就像一個臨時停車場。鞭炮聲徹夜響個不停,祠堂周圍的人家早已經習慣了過年不能睡覺的情況。

人們把籮筐裏的雞肉、豬肉、魚肉端出來,擺放在祠堂裏的長桌上。祠堂面積不是很大,祭祖的人很多,把祖先牌位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像極了廣州地鐵裏的高峯時段。

祠堂裏縱然人滿爲患,但是卻井然有序。祭品擺放得整整齊齊,三杯茶,五杯酒,茶前酒後,儀式恭敬而莊重。

緊接着燒香燒燭子,燭子一般燒一對或兩對,香一般燒三根或是九根。燒香這個可有講究了,爲什麼是燒三根呢?

其實,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代表着世間萬物。老子在《道德經》裏面講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支香代表着:天、地、人。第一根香敬的是天,希望國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第二根香敬的是地,希望能五穀豐登、年年有餘;第三根香敬的是人類祖先,感恩祖先留下來的美好傳統和優良美德。

六根香是爲了兩代人祈福,九根香是爲了三代人祈福。

香點燃之後,人們有一點時間交流互動。祖先怕我們後代祭祖只是搞形式主義,早早就立下規定,香沒燒到一半,不可以燒紙錢。所以燒香期間,宗親之間可以交流感情,商量族內大事小事。

香燃燒到一半,開始跪拜祖先,全體男女老少就位,由尊長主持,念古語祝詞。大家齊刷刷下跪,齊刷刷起立,四跪八拜,拜的是祖先,三跪九拜,拜的是神位。

拜完祖先,接下來就可以燒紙錢了,燒紙錢要有耐心,草紙燒之前要經過細心處理,使它易於燃燒。一塌紙,不作處理,直接丟進鐵簍裏,燒得慢,也燒不乾淨。

有種忌諱的說法,紙沒燒乾淨,祖先收到的錢就是爛錢,這當然不行。如果心急,在草紙燃燒的過程中,在簍裏搗鼓,也是不允許的。這些細節的規定,其實是告誡我們要誠心,而不是搞形式主義。

物質的東西未必能“燒送”給祖先,心纔是與祖先感應的唯一“通道”。

紙燒完了,就可以放鞭炮了。家家戶戶都帶來了鞭炮,每串鞭炮首尾相連,可以把祠堂四周繞一個圈、兩個圈、甚至好幾個圈,兩頭點火,鞭炮聲震耳欲聾,環繞立體聲,經久不息。鳥兒聽到鞭炮聲,振着翅膀飛得遠遠的,狗兒聽到鞭炮聲躲在牆角瑟瑟發抖。

良久,鞭炮聲終於停了下來,人們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祭祖的三牲帶回家做團圓飯的菜,團圓飯應該是一年當中最開心的時刻,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團團圓圓、歡聲笑語,這是最樸素的天倫之樂。

儀式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人們在年復一年的祭拜中,增強了崇拜祖先的信仰、傳承了優良的傳統、聯結了宗親的感情、敦化了綱常倫理。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淵源。樹高千尺莫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祖德滔滔如長江,奕世其昌蔭子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