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女性断面的笔尖——《女生徒》书感

  「真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苦恼,很快,我们就将成长为大人,那样我们今天的苦恼、孤寂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变成笑料,或许可以成为追忆,但在彻底成长为大人之前,这一段漫长而讨厌的时期应该如何挨过去呢?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就像出麻疹一样,除了置之不顾,人们对我们束手无策。」

      这段话正印在天社版《女生徒》的后背扉页上,恰巧也出自这部短片集中最负盛名的同名小说《女生徒》。相较醒目的蓝底白字搭配,它的内容更令我无法忽视。曾也为苦恼的价值而发愁的我,共鸣如同春雷般激烈。当时正在书店扫荡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并在次日花了一个晚上读完了它,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着。

  我不擅长写读后感。尽管我能预料到接下来会出现的诸多不足之处,但只有这个道理我是深谙于心的:关于此书作者,没有说太多的必要。毕竟相比作者本身,人们对他另有更高妙的关注点。或许连书籍本身的成就,我也因学识匮乏而无从谈起。毫无准备的起草,会是什么催使我,迫不及待地要趁热写下这书感?

  是我真正翻书阅读《女生徒》时,在篇末找到了那句原话。洁月升起,繁重思索了一整天的姑娘在月下浣衣。注视着月亮,她展开了想象。在遥远的山村,或是繁华的巴黎,也会有和她一样敏感多思的女生,为成长的琐事而发愁。

  这样的场景太有穿透力了,我一刹被女生的独白点醒。过往一直在刻意回避的一面被赤裸裸地揭开。尽管没有出众的外表,尽管没有坎坷的感情,尽管不细腻也不优雅,尽管意识下不断淡化性别概念,我也同不同时空的书中角色一样,实实在在地处在【少女时代】,履行着少女所谓的“本职”,自卑,自傲,敏感,怯懦,令人们,也令自己束手无策。

  《女生徒》中并不都描写少女。作者有长期与女性相处的经历,对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境遇性格都有所了解。他柔软的笔触不带有年龄和身份地位的歧视色彩,小说中的女性多为社会边缘化人士:平凡的女中学生,被人蔑视的私奔女,丈夫有异心的发妻,做过偷摸勾当的女青年,贫穷低文化程度的妇女,羸弱将不久于人世的少女…或许也与作者左翼意识形态有关,他愿意放下身段去关注同时揹负了性别枷锁和阶层枷锁的中下层女性,同时也赋予了她们自尊——言生活之苦,但不尽言苦,谈世俗,但不尽俗气。

  尽管如此,要发觉她们的共性,却还是停留在“少女”二字。人物各有各的特点,却都怀有一颗少女般的心思。《雪夜的故事》中,春子天真地相信眼眸能贮存美景,在东京的大雪夜里收集景象,要带回家为嫂子腹中的胎儿增色容貌;《等待》里,主人公在浩大的战乱背景下孤独地坐在车站,为不知名的美好事物期盼着;《千代女》和子对待不喜爱事物的的纠结,反抗,顺从;《皮肤与心》的妇人在恋爱里患得患失…那些纤细而脆弱的情感,如同蛛网般被铺开来,在各个篇目里,展现出生活琐碎里的超然与美好。

  作者并不避讳触及人性的部分,相反,他借纯朴的女性之口对人性的阴暗与复杂大谈特谈。而被作为观察样本的,往往是男性。关于这部分内容,因人而异。小说的目的可以是“寻找正确性”,但不能是“带着正确性”去寻找小说内容。整部小说集有不少地方都在映射作者自己,输出的一些观点也是他在其他小说中曾表露出过的。不论认可不认可,理解或不理解,有一点应是要明确的:作者对事物的体察能力异于常人,这样的能力给他带来的痛苦多于快乐,同时他自己深陷泥潭,不能自救也拒绝援助,最终被社会所不容而失去了被救赎的机会。这样的人,在世俗看来,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切身体会作者思想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在一些被已被社会淘汰的内容中,应保有适当的与作品的隔膜。观察而不介入,理解但不一定接纳。用思想武装自己,在阅读中培养坚强的神经,应对人生风雨。

  太宰治其人,毁誉参半。我的忧虑与他有重合的部分,对文字也勉强算得上有一点敏感。包括在阅读《女生徒》时,那些细细碎碎的,可能被视为废话的独白,许多是切实写进我心底的。我坦言,虽然阅读的篇目不多不全,但我很喜欢这位作者,对他被贴的一系列无意义标签毫无兴趣,却也不避讳任何与他价值观冲突的人与作品。

      尽力用自己的双眼去认识世界。但一位作者,一本书适宜人群不一定广泛,把有限的精力投在对头的书上,就像和磁场相合的人交往一般。毕竟,「还会有什么,比身心舒畅更重要呢?」





在毕业季过后,终于做了一件与语文课代表职位正相关的事。

第一次公开发表读后感,感觉写得好差,完全没有把书中精华表现出来,真羞耻。

如果感兴趣的话,百闻不如一见,去读读吧。

推荐bgm(刚好日推到的):藤井久美《女生徒》,整张专辑都与日本文学著作有关联,可以听听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