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究竟是什么?机械和能动性的冲突与联姻(II)

在上文中,我们讨论了这本书的导言内容,提到了生物机械观的两种形态,也是被动机械观和能动性机械观(生命究竟是什么?机械和能动性的冲突与联姻(I) ),接下来,我将继续总结每一章节的内容。

在第一章《花园里的机械》,作者揭示了一个与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在十六十七世纪之前,人们通常将机器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物质和精神尚未被人们看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因此,当时在教堂摆放的机械圣像不是被动的机械装置,而是被认为有灵魂的,圣神的个体。在宗教改革之后,机械圣像不再被人为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装置,而只是一堆物质而已。

第二章《机器之间的笛卡尔》则论述了西方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变革的观念史。在笛卡尔看来,生命其实都是机械装置,

除了理性思考之外,生命和感知的所有功能都来自动物机器:消化、循环、吸收、成长、呼吸、清醒和入睡,以及感知器官接受外界的光照、声音、气味、味道、热量等,还有这些外界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印象被保留成记忆,另外,“欲望和热情的内部移动”,能够对内部欲望和热情以及外部事物做出反应的外部运动也是包括在内。(P. 50)

而人与其他生命体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有灵魂。在这意义上,生命体完完全全可以用机械装置加以解释。但是由于动物没有灵魂,所以,动物(或者机械装置)无法组织语言,无法生存无穷的句子,不可能拥有无限的配置来实现这个功能。因此,物质和精神在笛卡尔身体被彻底区分开来。之前人们认为机械装置和人一样,而在十六世纪之后,机械装置逐步丧失了“生命”的地位,虽然笛卡尔认为生命也是机械,但至少人的理性无法用机械装置加以解释。

第三章《被动的望远镜还是永不停歇的时钟》开始讨论被动的机械装置如何解释感知等生命现象。虽然笛卡尔认为除了灵魂之外,人的所有生命现象都可以用机械装置加以解释,但是,眼睛真的是一架望远镜吗?这里就引申出生命的机械解释历史中最重要的冲突,那就是机械和能动性之间的矛盾。经典机械论要解释生命感知特征和它的完美,就很自然地与设计论捆绑在一起,机械装置虽然是被动的,但上帝创造了机械装置,因此赋予其能动性和目的性。

与经典机械论不同,另一种机械观念则认为机械装置本身就有目的性和能动性,机械装置不是上帝的完美的设计产物,而是自己有自己的内在组织。正如一颗受精卵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不是因为受精卵的部分之间的机械特征相互制约,而是其组织的自我发育的过程,内在就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作者在第八章《机械卵和智能卵》中进一步讨论这两种机械观的不同。

在第四章《最早的机器人》中,作者首先介绍了“Android”这个当今时代最富盛名的概念的由来。“Android”一词,在当今时代,更多是与谷歌公司的“安卓”手机系统相关,而非“类人的”机器装置。但是二者有内在的关系,都认为这种装置能够实现“类人的”能力,可以完成诸多人类的行动。例如在十八十九世纪,种类繁多的人性机器人,不仅可以吹笛子、弹钢琴、甚至下国际象棋(虽然之后被证明是真人操作),使得人们开始质疑笛卡尔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理性思考的行为。另外,自动装置不断应用到工业之中,人们对机械装置的理解逐步分化,机械装置能否具有智能、能否设计自身的结构,以及是否具有能动性,成为机械世界观的中心议题。

第五章《机器先生冒险记》讲述了包括拉美特利在内的极端的机械论者对人的智能行为的机械理解。拉美特利是一个彻底的机械论者,认为智能行为也可以由机械装置加以实现,而且认为人和其他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所有生物都是机械,只不过由等级的差别。在这意义上,机械的能动性、主动性就慢慢引入进来,开始解释生物的演化过程。传统被动的机械观只能设立上帝来解释生物的出现和变革,因为机械是被动的,无目的性,因此,完美的机械特性需要给出目的论解释,而一旦认为机械也是能动的,生物个体的演化就是水到渠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