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究竟是什麼?機械和能動性的衝突與聯姻(I)

近代科學革命以天文學爲突破口,以低速運動的物體的力學系統爲收官之作,爲人們構築起了科學的經典形象,那就是以機械裝置來類比宇宙萬事萬物的運行,而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類似於實現鐘錶記時功能的內部的機械裝置(簡稱機制),以解釋自然現象。齒輪、彈簧、發條以一定的方式齧合,鐘錶能夠指示時刻,衡量時間的長短,也能記錄年月日的變化。是否自然也有其內在的齒輪、彈簧和發表裝置,也能夠用這些機械裝置的某種組合形式來解釋人們所看到的紛繁複雜的自然現象?

近代物理學無疑是這種解釋的集大成者,自然的機械特徵在十七十八世紀被作爲常識而被人廣爲接受。自然的本源是微小的顆粒,顆粒之間只存在外在的因果相互作用,然後微粒的某種組合形式構成了萬事萬物。在機械論圖景下,科學是成功的,它爲人們提供了一幅具有解釋力和預測力的宏大畫卷。而且科學與宗教能夠和平共處,因爲存在機械鐘錶意味着有製表匠,存在自然意味着存在上帝。所以,在近代科學發展的兩三百年時間裏,宗教和科學沒有形成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而是一幅相互承認自己地盤的和氣畫卷。

然而,生命能否在機械論的圖景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嗎?純粹的機械裝置能夠解釋生命現象?科學對生命現象的理解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當今生物學、認知科學對生理學和人類理性的研究如何接續文藝復興以來的人們對這些現象的理解?美國著名科學史家傑西卡·里斯金(Jessica Risskin)的名著《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動能與現代科學的形成》(The Restless Clock:A History of The Centuries- Long Argument Over What Makes Living Things Tick)就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這本書共有十個章節,外加一個導言。在導言中,里斯金向我們呈現一個解釋生命現象的矛盾對子,那就是機械性和能動性。現代科學不斷將能動性驅逐出世界圖景的過程中,科學對生命的解釋總是無法像對物理運動解釋一樣徹底拋棄能動性,而是遮遮掩掩,剛扔掉又偷偷摸摸撿回來的處理態度。爲什麼能動性總是被機械世界欲拒還迎呢?作者認爲如果將生命理解爲是一種主動的、有感知力的、有目的性的存在,而機械裝置則是冷冰冰的、被動的、無目的的存在,那麼二者之間的衝突總是讓生命現象抵制還原爲機械裝置,二者之間的衝突和間隙,似乎預示着人們可以從另外兩個角度來二者的額外特徵,那就是機械裝置是否具有能動性,這是主動機械論,另一思路就是生命只是機械,能動性也可以用機械裝置加以解釋,或許可以稱之爲被動生命論。正如作者在導言末尾寫道:

知覺力和生命能動性可能由被動機械運動而構成,或說明機械部件不是被動的。(XVIII)

繼續閱讀:生命究竟是什麼?機械和能動性的衝突與聯姻(II) - 簡書 (jianshu.co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