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究竟是什么?机械和能动性的冲突与联姻(I)

近代科学革命以天文学为突破口,以低速运动的物体的力学系统为收官之作,为人们构筑起了科学的经典形象,那就是以机械装置来类比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类似于实现钟表记时功能的内部的机械装置(简称机制),以解释自然现象。齿轮、弹簧、发条以一定的方式啮合,钟表能够指示时刻,衡量时间的长短,也能记录年月日的变化。是否自然也有其内在的齿轮、弹簧和发表装置,也能够用这些机械装置的某种组合形式来解释人们所看到的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

近代物理学无疑是这种解释的集大成者,自然的机械特征在十七十八世纪被作为常识而被人广为接受。自然的本源是微小的颗粒,颗粒之间只存在外在的因果相互作用,然后微粒的某种组合形式构成了万事万物。在机械论图景下,科学是成功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宏大画卷。而且科学与宗教能够和平共处,因为存在机械钟表意味着有制表匠,存在自然意味着存在上帝。所以,在近代科学发展的两三百年时间里,宗教和科学没有形成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而是一幅相互承认自己地盘的和气画卷。

然而,生命能否在机械论的图景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吗?纯粹的机械装置能够解释生命现象?科学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当今生物学、认知科学对生理学和人类理性的研究如何接续文艺复兴以来的人们对这些现象的理解?美国著名科学史家杰西卡·里斯金(Jessica Risskin)的名著《永不停歇的时钟:机器、生命动能与现代科学的形成》(The Restless Clock:A History of The Centuries- Long Argument Over What Makes Living Things Tick)就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这本书共有十个章节,外加一个导言。在导言中,里斯金向我们呈现一个解释生命现象的矛盾对子,那就是机械性和能动性。现代科学不断将能动性驱逐出世界图景的过程中,科学对生命的解释总是无法像对物理运动解释一样彻底抛弃能动性,而是遮遮掩掩,刚扔掉又偷偷摸摸捡回来的处理态度。为什么能动性总是被机械世界欲拒还迎呢?作者认为如果将生命理解为是一种主动的、有感知力的、有目的性的存在,而机械装置则是冷冰冰的、被动的、无目的的存在,那么二者之间的冲突总是让生命现象抵制还原为机械装置,二者之间的冲突和间隙,似乎预示着人们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来二者的额外特征,那就是机械装置是否具有能动性,这是主动机械论,另一思路就是生命只是机械,能动性也可以用机械装置加以解释,或许可以称之为被动生命论。正如作者在导言末尾写道:

知觉力和生命能动性可能由被动机械运动而构成,或说明机械部件不是被动的。(XVIII)

继续阅读:生命究竟是什么?机械和能动性的冲突与联姻(II) - 简书 (jianshu.co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