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好的自己,改变人格(一)为什么改变?

说到人格,有人会想起一个词。就是人格分裂。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这是病态的。也叫多重人格症,具体症状就是自己好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是不是感觉很可怕呢,明明是张三,睡一觉变成了李四,而且还坚信不疑的认为自己就是。甚至有可能是男女老幼的人格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如果有兴趣的可用看看《美丽心灵》这部电影。

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是人的一种整合,他整合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等。这个人格自我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从这个角度讲,人格又可以称之为个性。他是和我们的知、情、意有关的,也是我们过去整个生活历程的反映。

好了,说了这么多人格的意思,我想说什么呢?那就是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的眼中人格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不停的遵循一个规律的,但是人格是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通过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展的。

其实我们自己的人格改变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看看身边的例子,尤其是恋人分手,年轻时,分离的理由大部分都是“我是不会改变的,我永远都不会改变”,为什么?和许多人在多年后回想过去恋情的感受一样,会觉得当时坚持要分开的理由其实并不成立——没有人是不会改变的。哪怕自己坚定地认为自己不要,也一定会随着时间和经历发生变化。

事实是,在没有做出有意识的努力的情况下,我们的人格也会发生改变。这既包括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出的自然的成熟,也包括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当然了,我们可以解释为“我们长大了”。

我们的成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行为,我们都会变得越来越能够自控和自律,理解和宽容他人,对世界保持越来越开放的心态。难道只有年龄阅历可以改变人格,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文化,我们脑子里的预设的文化蓝图也会使我们的人格随着改变。

我们的预设文化蓝图都是有偏见的,这是影响我们认知发展的障碍,怎么才能改变,这个问题我会找时间再和大家讨论。

年龄,文化这些外界因素影响都是无意识中的改变,我们能有意识改变人格吗?当然是可以的,就是主动出击。

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彻底的停止给自己贴标签,固化自己

标签这个东西让我们都变成了一个心理暗示了,比如“害羞”、“不善交际”,成为我不参加聚会的理由;“我不行”,成为我能完成一件事儿的理由。这些消极且固定的想法,让自己固化成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我们是人,一个活物,这些不是理所当然的借口,所以如果我们决心改变,就需要先给自己去掉标签,去掉这些非黑即白的想法,把我们看作可发展、可塑造的个体。

其次,要设置具体的目标,具体的计划

我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我想要改变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具体化,从行为、习惯、说话方式等各方面思考我给真正要改变是什么?对我有多大意义?然后制定计划,越详细越好。在计划开始之前,心理上就要做好长期和艰苦奋斗的准备。设被检查的时间点,并建立给我的奖励机制:奖赏可以是任何东西。

也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模仿对象,设置一个他每天的行为,他会在不同情景下有什么样的表现,时刻提醒自己参照他那样去执行。

再次,如果真的做不到时候,先要假装自己能够做到,然后马上去做

让我们的行动先与思维。主动尝试,我们会发现这些并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难。

最后,每天留出一些自己独处时间

有些习惯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坚持,每天找出一小段时间,我们可以完全不合逻辑、不遵守规则地表现和生活。但在这段时间之外,要坚持新的行为习惯。

独处的环境不一定是安静的,也可以是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让自己去激发出另一个更快乐的自己。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新鲜事物永远是改变的动力。而写作又是一个追踪自己,不断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