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歷史證明以弱勝強是必然

本來按規律以強勝弱哪是必然,我拳頭比你大,揍死你又有什麼好稀奇的,我比你強,肯定就得由我說了算。翻開歷史以及自己某些經歷會證明,事實並不是絕對如此,所謂的“強弱”取決於“勢”,而這個勢並不是絕對靜止,而是相對存在的。

表面上看,城頭變幻大王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着時間變化,就如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想的就是立馬蒐集天下所有兵器,鑄造九鼎,以爲自此之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絕對夠“強”,再沒任何勢力能跟自己抗衡。

誰想當年那個相當不起眼弱弱的二流子,雖然也是有編制的公務員,可與他同齡的秦始皇相比,一個小小的亭長,這官銜更低的估計都不好找了,一個高至95至尊,一個弱至不曉得是十好幾品。

偏偏他就唱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樣的口水歌,說詩的話,連四句都沒湊齊,偏偏就是這樣不起眼,很弱很弱的漢軍,在很短很短時間裏,就讓很強很強的秦家天下改了名字。

遙想當年漢高祖起兵時,別說跟秦皇相比,就與那位霸王相比,勢力差的也不是一點點。本來在強者面前,弱者貌似能自保就已很不錯,怎麼能反而幹掉強者,最終證明弱者更強呢?如果從第一反應來說,不可能是必然。

可這並不是最終答案,就因爲知道自己弱,所以絕對不能硬碰硬,原因很簡單,一碰自己就掛了。就只能聯合各多的弱,甚至與敵人交朋友,當敵人裏朋友越來越多時,敵人也就越來越少了,自己慢慢也就由弱變強了。

就因爲自己弱,本來把競爭對手的也就沒那麼擔心了,當逐步認同的,準確說志同道合的同志多了,與自己不同道,甚至完全就處於兩價值觀極端的敵人也不那麼強了。

如果只是看見萌芽時,只是看見剛剛進入成長階段時,確實感覺離勝利的曙光,遙不可及。如果在此刻下結論來說,哪還折騰啥,趕緊接受招安吧,趕緊束手就擒吧?

事實上如果自己知道自己弱,並且知道弱的羣體其是絕對多數時,當逐步在聯合起來時,就會發現所謂的強弱,也是相對,而非絕對了。

就如明末時,由於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朝廷入不敷出,自然而然就只能安排一部分不是那麼重要的編制人員下崗了。郵政系統上班哪位就成了這樣的犧牲者,沒有班上了,也就意味着開支沒變化,可沒了收入,當喫飯都成問題了,這事就太具體了。

這樣一個極度弱勢羣體的人兒,又有什麼壞心思呢?就算想做點壞事,就算有再多的不滿,除了“躺平”外,貌似能做的選擇也真不多。

事實上這個叫李自成的人在當時,確實也真的走投無路了。沒有辦法可想,乾脆就反了,就這樣一個要啥沒啥,要背景更沒背景的人,就因爲自己餓過,知道餓得有多難受,於是就喊出了: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當有了比較,立馬就有了差距,雖然從一普通喫瓜羣衆角度,隨隨便便殺幾個貪官就能解決的事情,爲什麼還直接讓喫飯本身就不易的弱勢羣體飯碗給整沒了,這不是把人逼上絕境嘛!

明自己是屬於穿鞋的,而且還是很高大上的那種,去折騰這種基本就一無所有的羣體,好像不明白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這理。

沒法可想,眼前除了絕望就只有絕望時,既然選都沒得選了,這些老實巴交的人兒又能做什麼,喫飯要緊,也就只要不要命、喊着口號,就這樣到了首都,把大明好好江山給革了命。

強者一旦成了強弩之末,慢慢的也不但射不進銅牆鐵壁,最後就這麼輕輕一伸手,就被人給拿到手裏不說,還用上更多的勁,更多的箭矢給射回來了。翻開歷史就會發現,這樣例子舉不勝舉,真的太多太多了,所謂強弱,所謂攻防並不是永遠靜止不變的,而是隨着“勢”到變化,而逐漸改變。

很多很強大的強,慢慢的就弱了,而那些開始看似很弱的星星之火,慢慢的就燎原了。太祖當年不也沒法,而逼得不得已而長征嗎?

到這時,與頗具文韜武略、儀表堂皇的總統先生的強相比,哪可不是一般的弱,偏偏就是這樣一羣人,到了陝北之後,成了建國大業的立根之本。

應該說強弱之勢的變換,不是就絕對成定論,更多時候,所謂的“強”,也得看從什麼角度來下定論,所謂的“弱”,也是一樣道理,誰掌握了真理,誰就能強起來,誰認爲只要掌握了真理,就能永遠強時,其實這個“勢”就已經在變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