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消費者認知給鄧公酒的目標羣體大腦輸入正確代碼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一天加一天,這樣不斷累加,逐漸才呈現出大家想象中樣子出來的。鄧公酒的未來也是一樣,這世上本來沒有鄧公酒,只是由於我們能滿足目標羣體真實需求,隨着歲月積累,逐步就讓更多人知道有這酒了。

事實上,再好的產品,對於沒接觸過,大腦沒收到正確對稱信息的消費者來說,其實根本就不重要,不覺得會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羅馬必然能修成,起碼當時大家是這樣認爲,如果都想着這樣那樣不好的情況,都只看到各種不好的問題,這事黃了是必然。

大家都認爲羅馬不可能修好,羅馬肯定修不好,就算還在修,恐怕更多人想的今天散夥還是明天散夥的時間問題居多。

鄧公酒的未來也是一樣,我們想的更多都是好事,想的是如何才能讓他們腦子裏能記得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做法上必然是一方面比較佛性,不急,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一方面又急得很,不斷拓展市場,不斷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上,只要遇上符合預期的客戶,必然想方設法抓住。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沒錯,問題是我們打鐵還得趁熱,等到黃花菜都涼了,想啥也白想了。

鄧公酒一等哪是會黃的,包括從我個人消費來說,也立馬就有無數可替代產品能想到。想象來說小衆產品不等於沒得選,只好湊合,必然是因爲自己大腦裏有不可替代緣由,纔會用酒時只有她。

說起來都認可消費鄧公酒,可是究其根源,動機等不太可能是一樣。準確分類應該是必然和隨機兩類,隨機就是不管自己想象中鄧公酒有多好,可對他人來說能勾起人家慾望的不外乎感覺好像不錯,大不了再結合各種情況如價格如和誰喝等。

感覺到位後,特別是在喝了,感覺還不錯,而且還不是什麼地方都有,還偶爾有不同聲音告訴自己選擇沒錯,順理成章就有了第二次交易了。

事實上鄧公酒真沒優勢,如果只是看着產品本身,被忽略,不要不稀奇,之所以會有這樣也是因爲不熟,大腦裏就沒這個產品的任何美好記憶,如果比喻爲電腦代碼就是還沒成功輸入他大腦,腦裏沒相關數據存在。

確實也有必然購買鄧公酒的,比如我的親人,我的同學,好朋友等,明知道我幹啥了,有需求時還裝作沒看見,不立馬拿出行動來支持,肯定不行。

當然,有了體驗,特別是有了和其他同行產品對比了後,按我們努力模式來說,對這麼一小波“好人”來說,選擇鄧公酒又成了必然。

不管是主動還動掏錢買鄧公酒。第一次很難,萬事開頭難,如果第一次都沒發生,肯定也就沒下次。而且難來說,問題也在自身,總是習慣性以理性角度去分析消費者行爲。

當然這也不是說第二次就不難了,明顯有一纔會有二,纔有積累,自己幹這事要想有點盼頭,必然更重要是必須得有回頭客的捧場。事實上,從快消品角度本身就屬於大衆化產品,能在買前花大量時間去做思考分析不排除有,可更多人明顯不是,更需要是讓人一看、“感覺”還不錯,要不試試?

如果從客觀描述第一次的發生,更大可能是稀裏糊塗就發生了,那種刻意的可以有,除了前面所說朋友等捧場外,絕對不是多數。問題在於要讓人產生這種衝動,肯定不可能以衝動方式就能做好,就能達到那種預期,就像得大腦裏寫入了正確代碼,一切水到渠成,纔會自然而然就發生。

買酒理由有很多,就如喝酒一樣,只要自己想,總有喝酒的理由。不買就簡單了,感覺上不行唄!既然覺得不太可能符合自己想象的“好”,自然就不考慮了,換別酒了。

掙錢這事,誰都不會嫌多,想要賣出更多的酒,只要是做生意的,想法都是如此。問題在於如果一個酒廠,一個品牌想要滿足消費者所有需求,從成交的概率來說必然低。

所以,不管自己想象有多美,回到現實來,只有少數人會喜歡,會主動購買,會重複消費纔是真實的事實。只有做好“減法”,才能更精準的與消費羣體信息對稱引起共鳴,進而有可能把事情做對。

矛盾好像無處不在,包括自己在這麼想,這麼做時,明明自己想要的是賣更多,賺得更多,可行動時反而是這也不能,哪也不做。事實就是這樣,只有能滿足好少數人了,再得到他們認同之後,纔有可能如自己想象那樣,進而滾雪球一般,讓這球滾動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