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和彭金章的故事:我看到了愛情最好的模樣

這幾天被女兒中考的事情搞得心緒繁亂,怎麼也靜不下心來,週日打開微信讀書,無意翻到一本書《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翻着翻着便被吸引,一口氣看完,心漸漸平靜了,焦慮也慢慢消失了,真應了那句“讀書是治癒焦慮的良藥”。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這本書是樊錦詩首次直面讀者,親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該書由北大顧春芳教授執筆。樊錦詩紮根大漠50餘年,爲保護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她和丈夫彭金章相知相守的故事,更讓我動容,他們“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享守莫高窟”,雖然他們從來不會說“我愛你”,但都會把最好的給對方。

一、“我等你”比“我愛你”更需要勇氣

樊錦詩和彭金章是北大同學,那時彭金章對樊錦詩格外照顧,他會給她去圖書館佔座位,也會給她帶家鄉的特產,後來帶她去了大哥家,樊錦詩才瞭解了他的心意,順理成章他們戀愛了。

畢業後,樊錦詩去了敦煌,彭金章去了武漢大學,分別時,樊錦詩說:“很快,也就三四年。”因爲學校答應她等後來的學生畢業了,就可以去頂替她了。彭金章說“我等你!”這一等就是十九年。

工作兩年後,彭金章去敦煌看望樊錦詩,這是他們畢業後第一次見面,她帶他看了敦煌的很多石窟,他們度過了美好的八天,從考古到藝術,他們有說不完的話,但是他們的未來誰也不敢觸碰,因爲兩地分居的現實擺在他們面前,誰也不知以後會怎麼樣。

分別時,倆人執手相看淚眼,彭金章輕輕對樊錦詩說:“我等着你”!這是他對她的諾言。兩年後,他們在武漢大學宿舍裏舉辦了簡單的婚禮。

說出“我等你”這個承諾,比“我愛你”更需要勇氣,一句“我等你”,勝過所有的一切。

二、“我懂你”比“我愛你”更有分量

樊錦詩去敦煌後,並沒有如當初預想的那樣,工作三四年就回去。一是組織不同意,二是她也深深愛上了那個地方,那份事業。

她和丈夫一直兩地分居,經歷了獨自產子、把孩子捆在襁褓裏獨自上班的艱難歲月,後來又獨自帶老二在敦煌,彭金章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個大男人,獨自帶孩子好幾年,還要上班,他的日子也不輕鬆。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要求過樊錦詩什麼,只是默默支持她。

後來,兩個孩子都大了,孩子的教育等問題,急需結束兩地分居的問題,因爲他們兩口子都是各自學科的帶頭人,兩邊組織都不願意讓他們走,沒辦法最後只能讓他們一個做出選擇,此時未等樊錦詩提出,彭金章做出了決定:他去敦煌。

樊錦詩說:“其實,如果老彭堅決不鬆口,我最後肯定只能妥協了,但他知道我心裏離不開敦煌,所以他表示自己願意離開武漢大學。”

因爲彭金章“懂”樊錦詩對敦煌的感情,懂她對事業的不捨,所以他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做出了讓步,正如樊錦詩所言如果沒有他的成全,就不會有後來的樊錦詩。

懂你,是一種無言的柔情,大多是因爲愛你入骨,才能做到,他比“我愛你”更有分量。

三、世上最好的愛情是成全

如果說這一生,樊錦詩把心給了敦煌,那彭金章就是把心給了樊錦詩。樊錦詩的一輩子,幾乎都是彭金章在照顧他。生第一個兒子時,由於分居兩地,彭金章到敦煌時,兒子已出生還幾天,沒有一件衣服,身上裹着樊錦詩的破棉襖,他沒有責備樊錦詩,默默得當起了“月嫂”,照顧着樊錦詩。

兩個兒子出生後,稍大一點,成長上學都是在武漢,彭金章既當爹又當媽,一日三餐,照顧着孩子們,關鍵的問題是彭金章也是武漢大學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武漢大學從零開始,建立了考古專業及第一批師資隊伍,他要搞研究,還要搞教學,即便如此辛苦,他也沒有絲毫怨言,沒有讓樊錦詩放棄她的事業。

可爲了家庭,爲了孩子,爲了妻子的事業,彭金章毅然放棄武漢大學的一切,投奔妻子,重新開始自己的一切,而他們分開已有十九年。試想,如果換做現在,有幾個男人能做到這一點,生活中,每當需要做這樣的抉擇是,往往做出犧牲的總是女人。

樊錦詩說:“我們家的先生是打着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人。遇上了老彭這樣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運。”

是啊,我在樊錦詩和彭金章身上,看到了愛情最好的模樣,它不是“我愛你”,而是“我等着你”“我懂你”和“我成全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