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抢救的病床上死去,理智选择什么方法呢?


在“今日头条”的“回答”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说: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抢救的病床上死去,理智选择什么方法呢?我目睹了身边不少这样的例子,我觉得这是个比较敏感、比较残酷的问题。

人生的最后结局,真的是有很大比例是在医院度过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可说是“经常”发生。有的是至亲的人,有的是亲戚朋友,还有的是同事邻居。常常是头几天还看着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就听说到了医院,甚至没几天就说“走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其生命是有“周期”的。也就是说,“生命”不是无限的。按照生命理论的学说,组成人体的细胞是在不断分裂中走完自己的一生的。而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组合体。当细胞分裂到了最后阶段,人体的各种机能便开始衰老。及至量变到质变,生命就会终结。这就是我们比较忌讳的“死”。

人的寿命理论上有200年之说,但实际上,自然状态下,大约在70至80岁左右。这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机能已经是“不堪重负”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与死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没有“生”,也就没有“死”。而没有“死”,“生”从何而来?

没有“生”,也就没有“死”。这句话好理解。而没有“死”,“生”从何而来?这句话如何理解?小到微观世界,大到宇宙苍穹,至今为止我们理解的“世界”都遵循着“诞生即死亡”,“死亡即诞生”的哲学定义,不管我们怎么“认知”,我们今天是不是不见当的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块土地是不是我们的先人“慷慨死去”留给我们的?

扯了这么多,无非是说,人的生命以及生命的长短,其实是“天注定”的。是宿命,也不是宿命。我们没必要去纠结。人到了老年,身体机能“日薄西山”,哪有不生病的?生病就要住院治疗。理想的情况,我们能够从医院高高兴兴出来,再“轰轰烈烈”地活一次。但现实是,我们很多老年人真的过不了这一关。不是医术“无能”,实实在在“谁”也不能违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

那么,当我们真的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知道“这一切”迟早要来而心静如水?能做到的恐怕不多吧!相当一部分人“怕死”,这是一种“人之常情”。也有少数人十分“冷静”,能够坦然接受“现实”。可实际上,这“少数人”中也有不少人到最后不能左右自己的“生命”。于是,我们看到竭尽全力的“抢救”,基于孝道的“过度医疗”,让病人成了“机器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清醒”人士呼吁“安乐死”,呼吁“临终关怀”的最迫切的“原动力”。实话实说,我现在很清醒,但真到了“那一刻”,我还能不能保持“清醒”?我还能不能对自己的生命保持符合我自己心愿的“决断能力”?我不知道。

躺着病床上的时候,我希望医生能够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减轻我的痛苦,我希望医生“医者仁心”尽可能地治好我的病。但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真的到了“无力回天”的时候,我希望我的至亲解除自己对自己的“道德绑架”,让我选择一次。生,不能选择,死,如果也不能选择,这做人是不是也太失败了!

好啦,一时泉涌,写了这么多。真心希望我的读者们身体健康,没有病痛,快乐平安一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