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請司馬懿出山背後的邏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三國名士徐邵對還是青年時期曹操的評價。當然,這個“雄”字大家都好理解,至於,這個“奸”字,我們是不是理解對了?這就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了。而在那個時候,說某位名人“奸詐詭譎”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實是對這位人兄的褒獎。況且,對已是有自己辦事機關的他而言,其實,這更能說明自己是個城府極深,而且深謀遠慮的主兒。所以,做什麼事情他都會未雨綢繆️,把一些需要籌備的因素都考慮在先,這樣才能把一件事情辦成,至少是在兵棋推演層面上看到整個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預演。當然,三國的名士說他“奸”,愛搞事兒。實際上,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曹操是個有本事的人。特別是在一個身處戰亂羣雄割據的環境裏面。而倘使真要有孫權先生那種“內事不遇問張昭,外事不遇問周瑜”的遊刃有餘長袖善舞的效果,那就得廣結人脈,擴充資源。曹操非常清楚,身邊有個廣佈的人脈網和豐富的物質資源是成其大事的倍增器。

        誰都知道要東征西討減除割據勢力,最關鍵的兩個條件要有,而且還要相當充足,這裏一個“銀子”,一個就是“糧草”。如果,沒有這兩樣爲戰事保駕護航,那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而想有錢有糧,就得結交手裏有這些東西的名門世家,豪強大戶。而此時窮的叮噹響的曹某人,名望倒是有了,但由於自己的出生。因爲,他老人家是宦官之後!所以,實在是身邊沒有幾個像樣的財神。至於,連片的財神集團軍,那更是無從談起。不過,他倒是認識一個人,而只要鉤搭上他的人脈網,那就不再愁沒槍沒糧沒軍餉了!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司馬家的二公子司馬懿,要說起司馬家族,那可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河內司馬家做過京兆尹的司馬防,共生了八個兒子,而且個頂個的有本事,爲了能在名門士族這個勢力圈層裏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和勢力範圍,便不斷與許多其他名門士族建立聯姻關係。當然,作爲鞏固家族利益的政治經濟聯盟,這在漢魏時期也並不鮮見。而此時曹操看上的,正是這股建立在具有豐富戰略經驗與物質基礎上的新興勢力。曹操尤其想巴結司馬懿夫人的父親,直到現在仍有糧草實際控制權的張汪先生,還有那位長子司馬師第三位夫人,才女羊徽瑜女士,要說起她們家,那也是隔着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要說泰山羊家,那南陽太守羊續爲官清廉,兒子羊耽官至太常,而最值得曹某人上心的便是羊耽夫人辛憲英女士,因爲他們家族控制着東漢造錢的青銅礦脈以及數十家鍊銅窯場。無怪乎,我們這位夫人,統一之後在曹魏政權的地位猶如火箭登月般迅速竄升。

    至此,我們之前遺留在腦際裏的許多疑問,似乎在這一刻都得以解開。不過,想想也是阿,曹操的三請司馬懿而且態度是如此的志成,難道真是已經到了跟劉備那樣求賢若渴的地步了?他真的缺謀士嗎?遙想曹操當年,武將3000,謀士幾百。縱然,大部分都是飯桶,真正能夠出得上主意,說得上話的尚且也有108位,而他真正有能耐的貼身大謀士,就是掛了“軍事際九”頭銜的也有五位,分別是,賈詡先生,荀彧先生,郭嘉先生,荀攸先生,程煜先生。既然是這樣,那還千辛萬苦的請這麼一位沒啥名氣和能耐待定的大謀士來,意義幾何?

      不過,倘使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這個選擇的結果就很明析了。實際上,我們大家都知道,打仗打的永遠是錢糧。那麼,我們的曹臣相做錯了嗎?顯然沒有。但他老先生畢竟是個凡人。所以並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不過,從事情的發展苗頭上,他也隱約感覺到不妙。當然了,出來混遲早都要還。人家士族大戶雖說是風險投資,但已經看到了因投資而帶來的豐碩成果,那人家就要有個相應的收穫!倘使你不給!那人家能由着你嗎?所以,縱觀整件事情來看,我們從某種意義上說,司馬懿先生倒是更像一個代表着那個階層來索要利益的代理人。所以,在曹魏攛漢不久,西晉就攛了魏。當然了,這表面上看過去,好像是把先前的劇目再演一遍。但從那一刻起,可以說真實意義上的皇權就此走下了神壇。而當它再次重新崛起於世人面前的時候,已經是369年以後的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