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请司马懿出山背后的逻辑。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三国名士徐邵对还是青年时期曹操的评价。当然,这个“雄”字大家都好理解,至于,这个“奸”字,我们是不是理解对了?这就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了。而在那个时候,说某位名人“奸诈诡谲”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对这位人兄的褒奖。况且,对已是有自己办事机关的他而言,其实,这更能说明自己是个城府极深,而且深谋远虑的主儿。所以,做什么事情他都会未雨绸缪️,把一些需要筹备的因素都考虑在先,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办成,至少是在兵棋推演层面上看到整个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预演。当然,三国的名士说他“奸”,爱搞事儿。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曹操是个有本事的人。特别是在一个身处战乱群雄割据的环境里面。而倘使真要有孙权先生那种“内事不遇问张昭,外事不遇问周瑜”的游刃有余长袖善舞的效果,那就得广结人脉,扩充资源。曹操非常清楚,身边有个广布的人脉网和丰富的物质资源是成其大事的倍增器。

        谁都知道要东征西讨减除割据势力,最关键的两个条件要有,而且还要相当充足,这里一个“银子”,一个就是“粮草”。如果,没有这两样为战事保驾护航,那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而想有钱有粮,就得结交手里有这些东西的名门世家,豪强大户。而此时穷的叮当响的曹某人,名望倒是有了,但由于自己的出生。因为,他老人家是宦官之后!所以,实在是身边没有几个像样的财神。至于,连片的财神集团军,那更是无从谈起。不过,他倒是认识一个人,而只要钩搭上他的人脉网,那就不再愁没枪没粮没军饷了!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司马家的二公子司马懿,要说起司马家族,那可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河内司马家做过京兆尹的司马防,共生了八个儿子,而且个顶个的有本事,为了能在名门士族这个势力圈层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势力范围,便不断与许多其他名门士族建立联姻关系。当然,作为巩固家族利益的政治经济联盟,这在汉魏时期也并不鲜见。而此时曹操看上的,正是这股建立在具有丰富战略经验与物质基础上的新兴势力。曹操尤其想巴结司马懿夫人的父亲,直到现在仍有粮草实际控制权的张汪先生,还有那位长子司马师第三位夫人,才女羊徽瑜女士,要说起她们家,那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要说泰山羊家,那南阳太守羊续为官清廉,儿子羊耽官至太常,而最值得曹某人上心的便是羊耽夫人辛宪英女士,因为他们家族控制着东汉造钱的青铜矿脉以及数十家炼铜窑场。无怪乎,我们这位夫人,统一之后在曹魏政权的地位犹如火箭登月般迅速窜升。

    至此,我们之前遗留在脑际里的许多疑问,似乎在这一刻都得以解开。不过,想想也是阿,曹操的三请司马懿而且态度是如此的志成,难道真是已经到了跟刘备那样求贤若渴的地步了?他真的缺谋士吗?遥想曹操当年,武将3000,谋士几百。纵然,大部分都是饭桶,真正能够出得上主意,说得上话的尚且也有108位,而他真正有能耐的贴身大谋士,就是挂了“军事际九”头衔的也有五位,分别是,贾诩先生,荀彧先生,郭嘉先生,荀攸先生,程煜先生。既然是这样,那还千辛万苦的请这么一位没啥名气和能耐待定的大谋士来,意义几何?

      不过,倘使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个选择的结果就很明析了。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打仗打的永远是钱粮。那么,我们的曹臣相做错了吗?显然没有。但他老先生毕竟是个凡人。所以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不过,从事情的发展苗头上,他也隐约感觉到不妙。当然了,出来混迟早都要还。人家士族大户虽说是风险投资,但已经看到了因投资而带来的丰硕成果,那人家就要有个相应的收获!倘使你不给!那人家能由着你吗?所以,纵观整件事情来看,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懿先生倒是更像一个代表着那个阶层来索要利益的代理人。所以,在曹魏撺汉不久,西晋就撺了魏。当然了,这表面上看过去,好像是把先前的剧目再演一遍。但从那一刻起,可以说真实意义上的皇权就此走下了神坛。而当它再次重新崛起于世人面前的时候,已经是369年以后的事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