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22:00,我在微信裏刪好友” 1. 2. 3. 4. 5.

1.

朋友晚上22:00打電話過來,問我在幹嘛。

我說,在宿舍,刪微信好友。

他問,爲什麼突然想起刪微信好友。

我說,覺得微信裏太擁擠了,刪去一些人,心裏也會舒坦很多。

真正說起這回事,應該就要追溯到白天裏發生的事。

老弟發微信給當時正在圖書館裏寫論文的我,說老媽住院了。

他發過來一張醫院體檢單,一張彩色超聲圖文報告。下面顯示:盆腔腫囊,建議複查。

這可能是我唯一看得懂一行醫學說明。

我打開網絡瀏覽器,在搜索欄打下四個字“盆腔腫囊”。輸入這幾個字的時候,耳邊突然想起當初去醫院檢查身體時,一位坐診的女醫生說的一句話:大病小病都別在網上查,沒事都會給你嚇出個病來。

但我還是忍不住上網瀏覽一下具體信息,最上面一欄的結果顯示:

常見的盆腔腫囊多見於卵巢腫瘤,在各種年齡均可發病,但腫瘤的組織學類型會有所不同。卵巢上皮性腫瘤好發於50-60歲的婦女,而卵巢生殖細胞腫瘤多見於30歲以下的年輕婦女......常見症狀分爲卵巢良性腫瘤,卵巢惡性腫瘤。

看了其他欄目的資料,老弟又發給我信息,說沒有什麼大事,醫生說開個手術,一兩天就好了,一顆心才徹底放鬆下來。

2.

但那天下午,坐在圖書館裏翻閱資料的我,怎麼都安寧不下來。

渾身乏力疲軟,腦袋裏像裝了鉛塊般沉重。晚上七點多在宿舍後面的跑道上跑步時,步伐的異常喫力,身體的極度懶倦,讓我開始正視得知家人生病的消息對自己的影響。

我幾乎是在一剎那間意識到,老媽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人了,已經不再是我記憶中,和我一起走在老家的麥田裏,用手比劃着我的頭頂,對照着自己身高的三十出頭的人了。

原來,轉眼時間已過了近三十年。這三十年,我上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直到現在的研究生。特別是,最近七年離家上學,時間更是以雙倍的運轉速度在身邊悄然溜去。

這幾年,我可能結識了一些新人、同學、摯友,也還和一些兒時一起長大的夥伴保持親密的關係,還談了人生有史以來最長的戀愛。

社交軟件也由一開始只可以聯絡的電話、短信,到QQ,一直到現在大家習以爲常的微信。這幾年,我幾乎所有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在這個大小443MB軟件中以數字容量的形式而存在。

從小到大的摯友,高中時再聯絡的同學,大學的舍友、同班同學,參加某次活動偶然加微信的一面之緣的陌生人,實習時單位的同事,在各種社羣中被加的沒有見過面的男女,參加某培訓班、興趣班添加的同伴、前輩等等。

那天晚上,一邊邁着比平時沉重的腳步在小道兩側慢跑,一邊在頭腦中上演這些年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情離散。

以前也知道,人生兜兜轉轉到最終能夠陪伴自己的,也許就只有一雙手那麼數量的人。但那些只是潛伏於書面,脫口於別人嘴中的道理,真正切身的體會一定是來自於生活裏某次不那麼平順的日常、以及突然間某時某刻的意外急剎車。

跑完一場後背、衣襟、脖頸、臉頰都沾滿汗漬的運動後,由身體向內而外排出的情緒的沼澤,似乎給我比之白日更多的果斷、決絕、與堅定。

3.

我回到宿舍,坐在書桌前,打開微信,從字母A到Z一個個檢查、判斷、刪除人數。

那些好久好久不聯繫的人,那些讓自己失望的人,那些無意間點開朋友圈似乎被屏蔽的人,那些討厭卻礙於各種緣由依舊存放着的人,那些除了一個微信名什麼都想不起來的人,以及不可避免地因種種原因可能會誤刪的人......

在這個抉擇、排除、決定、揣測的系列心理過程中,我竟然有過以下種種的發現:

有好幾個曾經相識甚好的朋友,到如今,只剩下微信的一個泛泛之名。

有一些曾經以爲放不下的人,其實只要按下刪除鍵,心裏長久的烙印也會在按下動作的一瞬間,煙消雲散。

還有一些由於某種價值觀、做事行爲準則的衝突與相悖,讓自己曾經厭惡到極點,卻由於日常交際的考慮不得不擱置的人,在將之排出於自己社交圈的那一刻,心情也變得輕快明朗起來。

當然,還有一些人,雖然好多年不聯繫,甚至我們只是點頭之交,依舊在小小的人際可觸的社交容量中將之保存下來,就像保存某些東西即使舊去、即使有了新的替代品,依舊磨滅不了心頭對他們曾經的喜歡與欣賞。

從頭到尾刪了兩個回合,朋友圈的清爽讓人一下子安寧下來。

4.

在四年前,我就已經關掉了自己的朋友圈,幾乎看不到任何好友的動態消息,除非我有意地點開他/她的空間,去了解他/她的近況。

 我喜歡這種方式,直接、簡單、明瞭,像極了生活中,只要我想念一個人,就會第一時刻撥電話過去的習慣。

可能也因爲如此,我的微信頭像一直都沒有換過。曾經有人察覺並問我,我說,因爲怕我在意的某些人找不到我,所以一直保持最初相遇的樣子。

最近回頭翻QQ時,我發現以前自己特別喜歡分類、標籤、定義。

我將所有的QQ好友分成了五組:特別關心、永遠的牽掛、只是路過、藍色的想念、相識的緣分。

【特別關心】一組中,只有一個人。幸運的是,到如今這個人依舊陪伴在身邊。

【永遠的牽掛】一組中,大多是一些家人。

【相識的緣分】一組中,是曾經有過一次、幾次甚至一段時間的交往而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人。

【藍色的想念】一組中,保存着曾經相交甚好、無話不說的朋友。

現在再看,有的人已經在這趟友誼之旅中,提前比我下了車;而有的,則是因爲某種價值觀的更迭、轉變,我選擇了遺忘;而另外的,一直還在。

【只是路過】一組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羣,某個年齡段的同學、師長、一面之交的陌生人等等。

這是六年前,我的社交地圖,脈絡清晰、界限分明,就好像在偌大的世界試圖給自己描繪一幅人生經緯地圖,有歷史、有風俗、有現實,有來去、有遺忘、有不甘。

5.

如果,現在還可以像過去一樣給自己人際圈分門別類,那微信裏看不見的人羣,我依舊會給它們分爲以下幾類:特別關心、永遠的牽掛、相識的緣分、藍色的想念、只是路過。

只是這些分類判定的標準不再與以前一樣。

六年前,青澀、稚嫩,世界似乎非黑即白,非是即否。

六年後,知曉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有太過你不得不面對的AB二選一的抉擇,也有太多你不得不去面對的錯過與再見,也有太多你無法預料的驚喜與感動。

所以,你得你得擁有一顆靈敏柔軟而非被世事擠壓到乾硬逼仄的心,去容納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喜悅與期待。

你得擁有一顆扛得住世間某種背叛、某種離去、某種不合適的非玻璃心,去抵抗生命中某些際緣、某些不恰時當、某些剎那的遺憾與擦肩而過。

人生底線界定分明,但也學會在不斷變化的潮汐中容納、試錯、重建、加固、重塑自己的人生版圖。

然後笑着,面對生活,面對身邊的種種人、件件事。這樣,就很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