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原創 精進學思行 精進學思行 今天

昨天參加了得到高研院第二次線下高手課——《怎樣用設計思維把創新常態化》,主講人是李欣宇,她是“High創”的創始人,致力於用設計思維方法論,賦能中國的企業產品、組織、服務的創新。

目前她已服務於多家世界知名500強公司,如華爲、京東,羅氏製藥、交通銀行,蓮花灣等,商業設計顧問,最近幫助故宮文創實現的新品創新,上市三天銷售過億。她同時也是得到高研院5期的學長、得到創新高手課講師。

這個課程持續了整整一上午,信息密度非常,我無法在本文和你呈現所有內容,這裏重點分享對我啓發最大的3點:

什麼是設計思維的雙鑽模型?

如何培養同理心?

設計思維還可以用在哪裏?

而前兩點也是我們理解設計思維的重要抓手,前者可以看成是設計思維的地圖,而後者則是我們走完這張地圖的指南針。

1、什麼是設計思維的“雙鑽模型”?

在介紹“雙鑽模型”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什麼是設計思維,我在NVH性能是設計出來的,人生可以設計嗎?分享過設計思維的定義:

在一定的邊界和方向下,儘可能發現和創造可能性,通過提成本原型獲得體驗,幫助選擇滿意方案。

現在看來,這個定義還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這次欣宇老師對其進行了更加樸素的描述:

設計思維,不只是服務於產品設計,還能解決人生難題,並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我的理解,設計思維是一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限於“設計”領域。這套方法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雙站模型”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如下圖所示:

從這個圖中,我們看到設計思維包含4個關鍵環節:發現需求-定義機會點-創想-原型。

猛然一看,覺得也挺普通啊,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是,這四個步驟,分別經歷了“發散-收斂-再發散-再收斂”的過程,也就是在“發現需求”時,我們要儘可能發散,從而識別儘可能多的潛在需求,“定義機會點”的時候要收斂,就是聚焦到少數正真的需求上;而在“創想”階段,要再發散,目的是發現多種滿足需求的方案,到了“原型”階段則是有一次收斂,將可行的方案快速做成原型,通過原型來收集反饋,形成新一輪的額循環。

而我們看到圖中“發散-收斂”剛好構成了一個“鑽石”的形狀,兩次“發散-收斂”就剛好是“兩顆鑽石”,這也是名字的由來。

第二個關鍵點是,上面四個步驟又可以歸爲兩類,前面的兩步對應的是“做正確的事”,而後面兩步對應的是“用正確的方法”,合起來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而且這兩個過程不能顛倒,並且“做正確的事”更加重要,正如我們常說:“在正確的道路上緩行,要好於在錯誤道路上狂奔”。

我理解這也是爲什麼在課程中,老師花了近7成的時間在前兩個步驟上。

從設計思維的角度,怎麼理解“正確的事”?我理解,就是明確了真正的需求。舉個簡單例子,你老闆讓你幫忙做一個PPT,“正確的事”就是先搞清楚,他需要這個PPT的目的,彙報對象是誰?希望達到什麼效果?

如果他本來的目的是在行業內做一個20分鐘的分享,而你實現不瞭解清楚,花了三天的時間,做了一個長達五六十頁的材料,即使裏面的數據很完備,邏輯很清晰,圖標很花哨,也很難滿足預期,因爲你方向都搞錯了。

2 如何培養同理心?

2.1 同情心 VS 同理心

明白了發現需求很重要,具體該怎麼操作呢?我又不是用戶,如何知道他的需求?這裏有一個重要的指南針——“同理心”。

爲了說明同理心,老師把它和我們常常容易混淆的一個詞放在一起了,這就是“同情心”,它們有什麼區別?

同情心: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我會有什麼感受?

同理心:如果我是他,遇到他經歷的事情,他會有什麼感受?

一字之差,精準地道出了兩者的不同,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每天下班時,都會換上運動鞋跑步回家,我的同事常常佩服我好有毅力,特別是在天氣比較惡劣的時候。他們之所以會覺得我厲害,是因爲他們是在用”同情心“看我(這裏不是指可憐我),而是覺得如果是他們自己,他們覺得很難堅持。

而實際上,我感覺很好,因爲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以及運動後的精力狀態,如果有人能夠從”同理心“的角度理解,就會體會到我的感受,而我在得到高研院認識一個牙醫,她也有相似的習慣,就很能理解我說的這種感受,因爲她自己也感受過類似的情況。

2.2 “情緒輪"

雖然同理心和同情心有區別,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點,它們都和人們的情緒和情感相關。但是人的情緒有這麼多,我們如何去分析和識別呢?我一直有這樣的一個困擾,但是課程中介紹了工具“普拉奇克情緒輪”,解答了我的困擾。

這個模型是由知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於1980年第一次提出,在這個“情緒輪中”,描述了我們人類的8種基本情緒,而其它情緒都是由這八種組合或延伸而來,這個類似於我們在色彩中看到的三原色。

並且這8個情緒可以分爲4對,每一個對都表示兩個極端:

快樂——悲傷

信任——厭惡

恐懼——生氣

驚訝——期待

而它們的典型組合爲:

期待+快樂=樂觀(與之對立的是悲觀)

快樂+信任=喜愛(與之對立的是悔恨)

信任+恐懼=服從(與之對立的是不服)

恐懼+驚訝=敬畏(與之對立的是侵略)

驚訝+悲傷=悲觀(與之對立的是樂觀)

悲傷+厭惡=悔恨(與之對立的是喜愛)

厭惡+生氣=不服(與之對立的是服從)

生氣+期待=侵略(與之對立的是敬畏)

這個“情緒輪”給我們提供了認識情緒一個很好的框架(雖然後來人們發現它有不完善的地方),同時,這個工具也被廣泛地應用在用戶體驗設計中。

2.3 如何培養同理心?

明白了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也找到了理解情緒的一個重要的框架,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我們的同理心呢?基於老師的介紹,我將其總結爲2個心法3個做法:

① 2個心法:接受觀點+感受情緒

課程當,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你的一個好朋友被領導批評了,他覺得很受委屈,跟你訴說了他的想法和感受,你有下圖的兩種反應方式,你覺得哪種更合適?

從同理心的角度,顯然是第二種,因爲第二種接受了對方的觀點,感受了他的情緒。

其實這個場景,在夫妻中也很常見,你們其中一方在公司中受到委屈,當她/他和你抱怨老闆和工作的時候,你會採取哪種應對方式?很顯然,第二種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② 3個做法:換位、提問、觀察

第一個做法是“換位”,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課程當中用到的下圖:

當一個小寶寶躺在他的搖籃當中,你站在上面看,看到的是各種可愛動物的臉,而站在她的視角,卻看到的是各種屁股。

第二個做法是,“提問”,在培養同理心的過程中,

不問“引導性問題”,如:“你已經停止打老婆了嗎?”

少問“意見”,如“你覺得我們產品還需要怎麼改進?”

多問“場景和感受”,如“你一般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我們產品,它給你一種什麼感覺?”

第三個做法是“觀察”,它比“提問”更接近用戶實際需求,在“問卷調查”中有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索尼公司關於“音響顏色”的調研,在調查問卷階段,大多數被訪者都覺得“黃色”的音響好看,而讓他們自己選擇一個作爲禮物帶着,大部分人選擇了“黑色”。這是典型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以上就是這次線下高手課對我最大的兩個啓發點:“雙鑽模型”,和“如何培養同理心?”

3 設計思維,還有可以用在哪裏?

我的職業是電動汽車聲音設計,這是典型的可以應用設計思維的領域,而我自己犯過一個典型的錯誤,我們第一版的聲音,完全是基於我們自己的理解來定義風格,沒有進行充分的原型試錯,收集反饋,等到聲音集成到車上時,收到了很多的抱怨,比如轉向等的聲音,有人覺得像“敲木魚”,後來我們吸取教訓,聲音在正式發佈時,都會小範圍的進行用戶評價,從而保證上車的聲音是滿足預期的。

除此之外,我還先想到了設計思維的另外三個應用場景:

場景一:人生設計

這個不是我的原創,斯坦福教授比爾•博內特 和 戴夫•伊萬斯在《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 》中系統介紹瞭如何設計思維應用到人生設計中,我在NVH性能是設計出來的,人生可以設計嗎?中分享了我的讀後感,而得到的同學園園還給我推薦了網上課程,鏈接如下:

https://www.creativelive.com/class/designing-your-life-how-to-build-a-well-lived-joyful-life-bill-burnett-dave-evans?utm_source=creativeLIVE&utm_medium=ios_app&utm_campaign=social-share_class

場景二:認識自己

情緒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識別情緒的框架,從一定角度上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原型產品,把我們自己放在不同的場景中,我們能體驗到不同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是給我們的一個提醒,讓我們更好認識我們自己這個產品。

比如我加入得到高研院後,參加了很多活動,包括分享日、棒球賽還有跨組聯誼會,在參加這些活動時,我們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比如有些活動讓我們興奮,有些讓我們緊張,有些讓我們覺得失落,在這些不同的場景中,我們能更全面認識自己。

場景三 育娃

我現在還記得前面分享的照片(動物屁股那張),這給我一個提醒,其實我們也可以把小孩看成是我們的用戶,我們提供的是”養育“這種服務,如何從他們的視角觀察,從而設計滿足他們需求的服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雖然我目前還未考慮太清楚,可以嘗試,等有階段收穫後,再和大家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