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18 晨間日記 閱讀

白巖松演講摘錄:

1、爲什麼要講《道德經》?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字當中,對於中國自身的文化來說,“道”這個字太重要了。

2、道德,道路,道理...請問還有比“道德,道路,道理”更大的東西嗎?

3、爲什麼都要冠以道?它是一種實際的存在,道意味着天地間運行的規律。中國文化真正的某種本源性的東西,其實是道家和道教。

4、孔子以一個晚輩的身份去見老子,結果回來的時候就一個感受,這是天上飛的龍啊。

5、孔子作爲一個晚輩,要爲老子點個贊,當然具有某種傳說性,不過在馬王堆出土了很多新的這種證明之後,學術界普遍認爲老子大於孔子。

6、我見到臺灣的陳鼓英教授,他一句話讓我特別有觸動。他說現在的人哪,獲取知識太容易了。百度,谷歌。他說現在的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自己擁有知識,便以爲擁有智慧,錯。

7、現在人多識少智。而我們的古人,少識多智。

8、現在人都在低頭看屏幕,古人沒有這個屏幕可看於是便仰望星空。我實在覺得太多的年輕人,現在看屏幕的時間實在太多了。

9、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他可以行萬里路,請問他上哪兒去讀萬卷書呢?

10、人越是無私,你得到的東西越多。我把它解讀爲所謂的無私爲大私。

《道德經》總結1白巖鬆解讀語錄

11、《道德經》裏有這樣的源頭:他就強調了從天長地久這句話。天爲什麼長?爲什麼久?因爲他不自生,不爲自己,而是爲所有的事都爲了別人。因其無私才能成其私,這個私不再是那些物質的那些概念。而是一種更大的個人的成就,成就了自己,而不是在物質層面上。

12、手機不錯,它讓大家再沒了無聊的時間,但是也消除了那些因無聊而誕生的偉大。

13、你只要一覺得有閒暇的時間了,就會掏出手機,馬上被各種諮詢、資訊,朋友圈佔領了。

14、你從來不無聊,因此你也從來不發呆。你的腦海都被這些東西所佔據了。那它能生長什麼呢?

15、發呆的時候是創意誕生的時刻。

16、當你的工作是滿負荷的時候,創造力是決不會誕生的,爲什麼?你被眼前的東西全部吸引掉了。

17、《道德經》裏面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什麼意思?老子的原意是治理大的國家,要像做小的海鮮一樣,不開膛不破肚,不翻騰不折騰。要尋求它的某種質樸。

18、《道德經》“大智若愚”,被我們現在人把這個“愚”字給理解錯了,認爲說這是一種厚黑學,鼓勵擁有大智慧的人裝傻。

19、“愚”在老子的言語裏頭,指的是一種樸實純粹的狀態。老子一次又一次地把“道”比做水和嬰兒。因此這個“愚”,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裝傻,而是一種質樸的,原生的,嬰兒一樣的狀態,因此他覺得越有大智慧的人,越應該有這種質樸,多重要啊。

《道德經》總結1白巖鬆解讀語錄

20、羣衆的分類,老子在道德經是這麼分的:

優秀的人,當他掌握了大的道理和認爲這件事是對的,二話不說,聽到了真理立即去行動;

中等的人聽到了聽了道理之後,一邊做一邊在懷疑,將信將疑,若存若亡,是我們現實中很多人的一種心態,當老師告訴你這件事是對的,你一邊按老師這個做,一邊在懷疑,老師靠譜嗎?老師是跟老師的老師,還有老師的老師的老師撞了多少回南牆總結出這樣的經驗。但是每一代人中間還會有,相當大的比例的人一邊去踐行,另一方面在懷疑,這還算是中等人;

糟糕的人,聽完好的道理就在罵。老子說很好,不被罵的不是好道理。

21、老子對領導的分類:

最牛的領導,下面的人只是知道有他而已,甚至還有一個《道德經》的版本,說的是最好的領導是下面人都不知道他存在,他沒有很強的存在感;

第二等的領導是被人表揚和誇讚的;

第三等的領導是被別人畏懼的;

最糟糕的領導是被別人天天擠兌,吐槽的。

22、老子認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無言之教。

23、最高的人是既聰明又勤奮;第二類的人聰明但是懶惰;最糟糕的人是愚蠢,但是勤奮,很多年前當我看到這個人員劃分的時候,心靈和思考受到的撞擊是很大的,所以我經常會拿這個東西來要求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聰明瞭,我逼迫自己懶惰。因爲人類歷史上很多糟糕的事情是由於蠢人但是勤奮造成的。

24、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什麼意思啊?就是不管多狂的風,都不會刮一天,不管多大的雨都不會不停地下,他說飄風和驟雨是誰造成的呢?是天地,連天地都不能讓它長久,更何況人乎

25、不管多大的風都會過去,不管多大的雨都會停下。第1層含義,要相信它會過去,相信時間吧,其實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藥是時間這副藥;第2層含義,一個領導上任,新官三把火,任何疾風暴雨的東西都很難長久,政策一樣,它需要潤物細無聲。

26、當道理不被尊重了之後,人們就要強調德了,但是當德開始不被尊重的時候就要強調仁了,仁消失的時候就得靠義氣江湖義氣,而有一天義氣一旦消失的時候,社會就要拼命維持最後的尊嚴禮。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值得信相信的語言,都不美,外表特美的語言,不值得信。

28、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可以通假成智,智慧的智,兩層含義都可以去想,真正知道的人不會是什麼都知道,而是在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找一口深井。

29、大道的運行一定是把損有餘而補不足。

3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這14個,恰恰說明了老子道德經當中的最重要的精髓,或者說是老子《道德經》的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