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拖延是父母不信任的結果

4/10

“自主性是一個人能按自己的意願努力和行動的一種內驅力。我們常常深有體會的“拖延症”就是人失去內驅力時的狀態。自主性強的人最明顯的特質就是積極、主動地計劃和行動。而自主性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和兒童時期和父母的互動中獲得持續的信任性支持的結果。”


拖延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本質是父母的不信任。

西班牙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情商與智商的真相》一書裏提到一個孩子的自信公式:CN=(CPeN)^2, (CN指孩子的自信,CPeN指父母對孩子的信心。)孩子的自信等於父母對孩子的信心的平方。

我們經常聽到養育者在帶孩子的時候過於小心翼翼,孩子爬高,會說“太危險了,你不能爬那麼高”

;孩子上下樓梯,不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安全地上和下;孩子寫作業,不相信孩子會自己主動完成……

這些都是家長替孩子感覺,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而年幼的孩子並沒有形成“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樣的意識。大腦的“杏仁核”會把家長的傳遞出來的這種感覺信息輸入,並儲存恐懼的信號。

當再次面臨同樣的情形時,這些恐懼信號會被激活。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爲自己無法做好某件事情。對父母越來越依賴的同時,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低自尊滋長,對自己的事情不再感興趣,認爲那是父母要做的事,最後變得拖延。

張沛超在《我的內在無窮大:探索人生的40堂必修課》裏指出,拖延其實是一種被動攻擊,是對父母的反抗。

在我看來,解決孩子拖延的問題,最關鍵還是得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決策,把嘗試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機會還給孩子。

#侯玉珍 #因爲我是女性 #認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