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引導,驚喜看得見 1

成長的過程,看得見。

16年的時候,有一次外出培訓學習,深受觸動。

連續兩場講座都是關於大閱讀的理論和經驗分享,非常全面的介紹了“讀講寫”開展的方法和過程。

我的靈魂如遭電擊般,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激動,不禁反思,同是老師,同是普通的學校,爲何別人能把閱讀開展的如此精彩、成功?

答案就是不斷學習和實踐!

第一是要多學習新的理念和別人成功的經驗,這樣才能打破一成不變的模式和思維,珍惜每次培訓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敷衍了事。

第二就是要將學來的東西,結合實際情況,加以融合創新,調整到可以操作實踐的樣子,然後行動起來。

回去以後,我就在自己的課程中加入了閱讀這個環節。說實話,之前也一直意識到鄉村孩子的課外閱讀太少,語文整體素養提高太難了。

但是這次培訓真的促使我行動起來了。那時候學校還沒有圖書室,沒有多少公共圖書,於是發動學生自己買書、借書,哪怕每個孩子只能買一本,全班加起來也50多本書,孩子們互相借讀也是非常可觀的。

書準備好了,怎樣讀,怎樣督促讀,怎樣堅持讀,怎樣讀講寫結合起來纔是最重要的。

於是我制定了每週開一次閱讀分享會的方案,每個學生都要準備分享的內容,隨機抽查做分享。形式不限,讀後感、複述故事、主要內容概括、講重點情節、點評段落、誦讀段落、讀書摘要等都可以。

學生們開始都覺得這是一堂很煎熬的課,都不願意上臺分享,一是不知道怎麼說。二是平時很少上臺,緊張害怕。三是害怕說得不好,被批評被嘲笑。

於是從最低標準做起,只要上臺說上兩三句話就算過關,否則就要接受懲罰。

慢慢地孩子們開始放得開,敢於走上講臺,再後來孩子們督促我給他們開閱讀分享會,有時候因爲任務重,沒時間開,他們就不依不饒。

這對我而言,真是一種莫大的喜悅和欣慰。不管讀得多少,走心多少,至少孩子們已經對閱讀和分享產生了興趣。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叫張旭的男孩桌子放了兩本《基督山伯爵》,是那種精裝大部頭的,不是通俗易懂的青少年版本的,一時驚訝不已,便湊過去問他,可看懂了,讀了多少?

深刻地記得,他向我點點頭,堅定地告訴我,“可以呀!我這一本讀了一半了!”

當時心裏真是滿滿的感動和欣慰,要知道孩子們之前都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短短几個月居然都能讀大部頭外國名著了。

積極正向引導,驚喜看得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