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小鎮

第一次來到這個小鎮,我以爲自己是個過客,一年半載之後就會離開,一晃三年過去了,我依然還在這個地方。

小鎮很小,只有兩條主要的街道,半個小時就能走完,每個尾號爲5或10 的日期,是這座小鎮的街天,也是這座小鎮最熱鬧的日子。

很多生意人會拉着大包小包的衣服、日用品、雜貨等各色各樣的東西來擺地攤,附近的村民也會把自己生產的蔬菜、水果、雞蛋等農副產品拿來賣,街上不分區,想在哪裏擺攤就在哪裏擺攤,想賣什麼就賣什麼,沒有人管。

來趕集的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揹着揹簍,揹簍口上還縫着一塊麻蛇皮口袋,買了東西就放進揹簍,把麻蛇皮口袋拉下來蓋上,再用繩子把它綁在揹簍口上,這樣東西就不會被偷走。

街上的東西大部分都很便宜,衣服、日用品基本都是工廠倒閉急需資金回籠的處理貨,瓜果蔬菜倒是很新鮮,不過要早上去買。

到了下午三四點,街就散了,賣家都扯着嗓子處理還沒賣完的商品,特別是瓜果蔬菜等不宜長期保存的東西,差不多是給錢就賣,反正總比砸在手裏強。

街上有兩家銀行,一家是農村信用社,一家是郵政儲蓄銀行,都只有一個人工服務窗口,兩個自助取款機,每到街天的時候,就會擠滿人,大多是不太會使用網上銀行和電子貨幣的中老年人。

還有兩三家手機銷售店兼手機維修中心,有時候做活動,門口會掛點綵帶和氣球,這條街看起來就熱鬧了一點。

最近兩年,街上開了好多家奶茶店,去年還有了蜜雪冰城和正新雞排,這兩家店在其他地方總是人滿爲患,但是在這條街上,卻不需要排隊就可以買到奶茶和雞排。

到了下午五點左右,路邊小喫的攤主就推着車出攤了,賣烤串、炸洋芋、卷粉、滷味等等,旁邊擺兩張簡易的桌子,放上兩個凳子,方便來喫東西的人坐。

每次我從烤串攤前走過,都會被燎起的濃煙嗆到咳嗽,因此我不喜歡烤串。

但是我喜歡卷粉,刷上芝麻醬、辣椒油、花生碎、泡菜、香菜等等,捲起來,切成段,用牙籤叉起來喫,香香辣辣酸酸,又爽口又開胃。

街上還有一些便利店、服裝店、雜貨店等等,還有一家規模不算小的超市,裏面的商品應有盡有,每到街天都促銷打折,很實惠。

在超市的背後,是一個大大的菜市場,裏面蔬菜瓜果、雞鴨魚肉一應俱全,我還在一家專門賣調料的店裏找到了一種小時候喫過的醬,這個發現讓我媽欣喜若狂,因爲用來炒雜醬味道很贊。

鎮上唯一的一家書店,還是八十年代蓋起來的新華書店,據說當年新華書店剛蓋起來的時候,是整條街上最好的建築,兩層的磚混結構小洋房,和對面的郵局構成了鎮上的繁華地段。

不過我來到的時候,新華書店已經落敗了,未曾粉刷過的磚牆在風化作用下,嚴重掉皮,裏面的書少得可憐,人也少得可憐,絲毫看不出繁華的跡象。

這兩年在愛國衛生運動的推動之下,新華書店終於被修繕了一番,去年重新開門,添加了很多新書,擺了幾張書桌和座椅,我去過幾次,人很少,倒是很適合休閒看書。

小鎮上沒有公園,只有一座明朝時候留下來的院子,是國家物質文化遺產,硃紅色的門高大威嚴,上面還鑲着圓圓的銅鈴,門楣很高,掛着一張匾額,匾額上的篆體字我不認識,看起來很氣派。

門很高大,所以門檻也很高,差不多和春凳一樣高,很多老頭總喜歡坐在門檻上曬太陽、聊天、嗑瓜子,擋住了一些想進院子的人。

院子裏鋪着六邊形的青磚,有幾間高大莊嚴的大殿,大殿前有幾級石階,石階的兩邊還有威武的石獅子,殿門側邊的牆壁上畫着山水畫,在歲月的侵蝕下,有些部分已經很模糊。

大殿是傳統的土木結構,外牆爲硃紅色,雕樑畫棟,勾心鬥角,橙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難掩昔日的繁華。

院子裏裏外外共三層,主殿都是這樣的風格,但大門常年緊鎖,不知道里面是怎樣的格局。

院子的側邊是廂房,同樣裝着格子門和雕花的木質圓窗,時常有一羣老年人在裏面吹拉彈唱,或者練習書法。

院子很大,角落裏的大樹看起來年代久遠,每天早晚,都有大媽們在院子裏跳廣場舞。

小鎮離市區只有十多公里,公交車二十幾分鍾就能到。與繁華市區相比,這裏像是一個被遺忘的地方,年輕人愛湊熱鬧都會往市區跑,留下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所以小鎮還延續着一些以往的風格,偶爾會在這裏找到一些市區裏早已失傳的東西。

我喜歡在街天的時候上街走走,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羣,吆來喝去的小商販,討價還價的大爹大媽,每一幕都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呈現着生活本來的模樣。

也許有一天我會離開,但一定不會忘記,在這座簡單樸實的小鎮裏,充滿着絲絲縷縷的人間煙火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