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小镇

第一次来到这个小镇,我以为自己是个过客,一年半载之后就会离开,一晃三年过去了,我依然还在这个地方。

小镇很小,只有两条主要的街道,半个小时就能走完,每个尾号为5或10 的日期,是这座小镇的街天,也是这座小镇最热闹的日子。

很多生意人会拉着大包小包的衣服、日用品、杂货等各色各样的东西来摆地摊,附近的村民也会把自己生产的蔬菜、水果、鸡蛋等农副产品拿来卖,街上不分区,想在哪里摆摊就在哪里摆摊,想卖什么就卖什么,没有人管。

来赶集的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揹着揹篓,揹篓口上还缝着一块麻蛇皮口袋,买了东西就放进揹篓,把麻蛇皮口袋拉下来盖上,再用绳子把它绑在揹篓口上,这样东西就不会被偷走。

街上的东西大部分都很便宜,衣服、日用品基本都是工厂倒闭急需资金回笼的处理货,瓜果蔬菜倒是很新鲜,不过要早上去买。

到了下午三四点,街就散了,卖家都扯着嗓子处理还没卖完的商品,特别是瓜果蔬菜等不宜长期保存的东西,差不多是给钱就卖,反正总比砸在手里强。

街上有两家银行,一家是农村信用社,一家是邮政储蓄银行,都只有一个人工服务窗口,两个自助取款机,每到街天的时候,就会挤满人,大多是不太会使用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中老年人。

还有两三家手机销售店兼手机维修中心,有时候做活动,门口会挂点彩带和气球,这条街看起来就热闹了一点。

最近两年,街上开了好多家奶茶店,去年还有了蜜雪冰城和正新鸡排,这两家店在其他地方总是人满为患,但是在这条街上,却不需要排队就可以买到奶茶和鸡排。

到了下午五点左右,路边小吃的摊主就推着车出摊了,卖烤串、炸洋芋、卷粉、卤味等等,旁边摆两张简易的桌子,放上两个凳子,方便来吃东西的人坐。

每次我从烤串摊前走过,都会被燎起的浓烟呛到咳嗽,因此我不喜欢烤串。

但是我喜欢卷粉,刷上芝麻酱、辣椒油、花生碎、泡菜、香菜等等,卷起来,切成段,用牙签叉起来吃,香香辣辣酸酸,又爽口又开胃。

街上还有一些便利店、服装店、杂货店等等,还有一家规模不算小的超市,里面的商品应有尽有,每到街天都促销打折,很实惠。

在超市的背后,是一个大大的菜市场,里面蔬菜瓜果、鸡鸭鱼肉一应俱全,我还在一家专门卖调料的店里找到了一种小时候吃过的酱,这个发现让我妈欣喜若狂,因为用来炒杂酱味道很赞。

镇上唯一的一家书店,还是八十年代盖起来的新华书店,据说当年新华书店刚盖起来的时候,是整条街上最好的建筑,两层的砖混结构小洋房,和对面的邮局构成了镇上的繁华地段。

不过我来到的时候,新华书店已经落败了,未曾粉刷过的砖墙在风化作用下,严重掉皮,里面的书少得可怜,人也少得可怜,丝毫看不出繁华的迹象。

这两年在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之下,新华书店终于被修缮了一番,去年重新开门,添加了很多新书,摆了几张书桌和座椅,我去过几次,人很少,倒是很适合休闲看书。

小镇上没有公园,只有一座明朝时候留下来的院子,是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朱红色的门高大威严,上面还镶着圆圆的铜铃,门楣很高,挂着一张匾额,匾额上的篆体字我不认识,看起来很气派。

门很高大,所以门槛也很高,差不多和春凳一样高,很多老头总喜欢坐在门槛上晒太阳、聊天、嗑瓜子,挡住了一些想进院子的人。

院子里铺着六边形的青砖,有几间高大庄严的大殿,大殿前有几级石阶,石阶的两边还有威武的石狮子,殿门侧边的墙壁上画着山水画,在岁月的侵蚀下,有些部分已经很模糊。

大殿是传统的土木结构,外墙为朱红色,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橙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难掩昔日的繁华。

院子里里外外共三层,主殿都是这样的风格,但大门常年紧锁,不知道里面是怎样的格局。

院子的侧边是厢房,同样装着格子门和雕花的木质圆窗,时常有一群老年人在里面吹拉弹唱,或者练习书法。

院子很大,角落里的大树看起来年代久远,每天早晚,都有大妈们在院子里跳广场舞。

小镇离市区只有十多公里,公交车二十几分钟就能到。与繁华市区相比,这里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地方,年轻人爱凑热闹都会往市区跑,留下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所以小镇还延续着一些以往的风格,偶尔会在这里找到一些市区里早已失传的东西。

我喜欢在街天的时候上街走走,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吆来喝去的小商贩,讨价还价的大爹大妈,每一幕都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呈现着生活本来的模样。

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但一定不会忘记,在这座简单朴实的小镇里,充满着丝丝缕缕的人间烟火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