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箋剪紙賞析

門箋各地叫法不同,東北稱“掛錢”“門旗”;陝西一帶稱“吊簾”;山東稱“門吊”“羅門錢”;江浙則稱爲“喜錢”“紅錢”,古代更稱它爲“門彩”“齋牒”。現在所用門箋這個名稱,是新中國成立後把錢字換成箋字,被書籍、報刊廣泛採用,約定俗成,也就不再另用其他名字了。

門箋是傳統的春節貼於門楣上的吉祥飾物,一般用紅紙或彩紙剪刻而成,呈長方形,鏤空的背飾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上有吉語題額,中有吉祥圖案或福祿壽喜等字,下有多種多樣變化的穗,人們在除夕或元旦將門箋貼掛在門楣上,權當新年的節物。

自古以來,貼門箋這一民風民俗十分盛行,成爲新春佳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用意是祝吉納福。門箋大多爲長方形,一般15釐米寬20釐米長,由中心膛子、邊框和下垂的穗子構成,活像幡旗或鏤空的錦旗。

因爲門箋式樣獨特,引人矚目,所以現在剪紙愛好者常用整張紙剪,甚至把幾張紙接起來,剪出超長的門箋,很是壯觀。但爲了保障不損壞,一般都把它裱起來,當畫軸掛起來,煞是氣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