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歲迎新年,要剪的窗花準備好了嗎?

在中國兩千年的剪紙發展史中,剪紙的內容、形式及社會功能,表現出許多獨特的農耕文化形態。每逢歲時節令,民俗剪紙在美化生活環境、祈福納祥、驅鬼辟邪的活動中,社會功能越來越廣,同時,也豐富了民俗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窗花是剪紙中最爲常見的,因此,窗花又有剪紙的別稱之說,運用最爲廣泛。農村窗花多用紙糊,每年春節前都要重新更換新紙,然後貼上色彩鮮豔的剪紙窗花,顯得喜慶熱鬧,特別有年味。

過去農村的窗戶沒有玻璃,只有木檔,做好後糊上白紙。各地門窗也都是尺寸不同,但窗花的內容都是吉祥圖案,內容豐富,戲曲人物,花鳥魚蟲等都可以在窗花上看到。

春節貼窗花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能體現民間藝術形式的節日。貼窗花從臘月初八就已經開始,民俗中稱十二月爲臘月,故稱這個節日爲臘八節。

在這個節日,人們在家中多貼《五穀豐登》,《豐衣足食》等題材的剪紙,祈求來年無災害,祝願家中喫穿無憂,同時通過聽長輩講述臘八節的來歷,提醒人們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送竈神日,也是準備過年的標誌,這一天早晨把頭一年貼的剪紙竈神從竈臺上取下來,用火燃了,這個儀式稱之爲祭竈。從這天開始家家戶戶不用查黃曆,隨時可以開窗掃塵,準備過年的年貨。

隨着春節的來臨,家家戶戶的老奶奶、老大娘、大姑娘、小媳婦,都拿起剪刀趕製春節用的窗花、門箋,以更換牆花、炕圍子花。這些習俗,自隋代已有。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是辭舊迎新的獨特時段,也是展示元日習俗的大舞臺,貼春聯,掛門箋、門吊,成爲比較普遍的節令風俗。雞諧音通“吉”利用諧音,在辟邪的基礎上,又加了吉祥意義。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創作者。

歡迎喜歡剪紙的朋友們點贊+關注,一起做趣手工,傳承非遺文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