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千字||05老屋

老屋和我年齡一樣大
我至不惑
他已衰敗


去年十一回老家,到老房子裏轉了一圈,這已成爲每次回家的慣例,好像不到老房子看一眼,回家的旅程就不完整。

老屋起於80年的冬天,牆面是土坯牆搭配青磚,屋頂是木檁鋪桔梗捆,上面打成圓坡泥頂。那時蓋房已實用爲主,門窗都是對應着房屋居中開。

爸爸想把房子蓋的漂亮一點,便自己琢磨造型,在窗臺底做了一圈青磚腰線,山牆屋檐的高度做一道青磚腰線,腰線將房屋分成上下三段,這兩道腰線成了小時候爬牆的得力助手。門窗之間的牆面,用青磚砌成相框的造型,框內的牆面是在泥牆外面做水泥拉毛,有點民國風的感覺。

泥土做的屋頂很容易漏雨,隔兩三年就需要重新上一遍泥。後來,有錢人家開始在上面鋪紅瓦,新蓋的房屋直接做成了兩坡頂鋪紅瓦,有效的減少了漏雨的情況。爸爸看不上紅瓦,專門請了一位做水泥瓦的師傅,拉來設備,找了幾個人幫忙,打了一批水泥瓦。水泥瓦的強度很高,養護好後幾乎沒有碎裂的。

水泥瓦顏色發白,圓弧形,側邊有瓦楞,角上有個缺口,兩塊瓦之間通過瓦楞和缺口進行搭接,鋪好後嚴絲合縫。圓弧形的瓦鋪在圓拱形的屋面上,契合的很自然。

鋪了瓦的屋頂便再也沒有換過,一直到搬離這裏,還是原來的樣子。

再次進到老房子,裏面已經掛滿了灰塵,部分屋頂的泥土掉落,砸壞了吊着的棚布,棚布靜靜地懸在屋子中央。

房子總共有四間,正屋和東屋通過外屋連在一起。外屋左右各有一口大竈,老家做飯、燒炕暖屋全靠它。裏面是廚房,擺着櫥櫃、水缸、酸菜缸,還有一些其他的廚房用具。小時候沒有廚房這個概念,家裏都稱呼外屋。

正屋是主要的居住空間,一個大炕,一對沙發,一個衣櫥,一個電視櫃(以前沒電視的時候,是一個兩開門的櫃子,裏面放被褥。)。

東屋放一些雜物,家裏來人時,東屋就是客人居住的地方。我上高中後,爸爸在屋裏弄了張牀,從此東屋就算是我的房間了。

西屋是一個獨立的房間,從外面開門,裏面存放着糧食,醃肉,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現在,除了西屋還放着一些零碎東西,其他房間都被搬空了,老屋也處於閒置狀態。西屋裏還存放着我上學時用的書箱子,裏面有一些高中同學送的名著,紀念冊等物件,隨意翻了翻,滿眼都是青春的記憶。

爸爸說,看看有用的東西就帶走,想了想,還是將東西留在了老家,讓那些記憶和老屋一起,在歲月中存留。

這次父母過來,說起家裏的房子,爸爸說,國家出政策,爲農村的房子辦理不動產證,兩套房子已確權,老屋歸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你哥哥出了錢,歸你哥哥。東頭的二層房子歸你,因爲不屬於宅基地,需要等等看看怎麼辦手續。

我說,房子不房子的,你們看着處理就行,我和哥哥也不回去住了。

爸爸說,那不行,我們別的沒什麼幫你們的,房子得給你們分清楚,省的你們兄弟鬧的不好了。

老人一輩子爲孩子操心,我們卻沒能爲他們做過太多事。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長的,我們在爲孩子操心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他們回報什麼,只希望他們以後能過的好,至少是比我們現在好。

老屋已經不準備翻修了,任其在歲月中一點點消融,不知道它還能支撐多久,但在我的記憶中,卻會一直永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