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一、茶之諸味得於內(4)

  綜上,說一款茶的香氣,就是這四種:品種的香氣、產地的香氣、加工工藝的香氣、後期存放轉化的香氣。那麼怎麼來區別這四種香氣呢?我的經驗是,品種的香氣跟產地的香氣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說一泡茶總有一種香氣,在品這泡茶的整個過程中,它能一直追隨着飲茶者,或濃或淡,或者很平穩,或者有時明顯,有時隱隱,但一直都能讓您體會得到。這個就是品種的香氣跟產地的香氣相融合的香氣。比方說著名的武夷巖茶,它就具有獨特的“巖骨花香”。工藝香氣的特徵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泡一泡茶,其中有一種香氣一開始比較明顯,但隨着泡數的增加,這種香味會逐漸減退,這就是工藝的香氣。後期轉化的香氣又如何理解?這種香氣就是在新茶裏喝不出來,並且它跟工藝的香氣又不是一個味道,那麼這種香氣就是後期轉化的香氣。

  另外,一些生態好的茶葉沏出的茶湯喝到嘴裏會有微微的清涼感,就像剛剛含過薄荷似的。這是茶葉芳香物質裏的一些萜烯類化合物的功勞,它們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類似薄荷的清涼感。此外,茶葉中的葡萄糖水解時需要吸熱,也會使我們的口腔裏有清涼的感覺。

  看,茶帶給我們的感官滋味就是來自上面說的苦、澀、甜、鹹、酸、辛、香、涼,這些表象都源於其自身內在物質的支持。明白了這點,我們就知道茶不神祕,沏茶同樣不神祕了。品質好的茶,它的鮮、甜、香的成份大,可以把茶裏邊的苦、澀、鹹等味道遮住,讓我們喝起來口感舒服、知覺愜意,這就是好茶的五味調和。但是任何茶浸泡時間長了或者投茶量大了,它都會苦澀的,原因就是五味不調和了或者說茶湯濃度偏高了。知道了緣由,多練習,任誰都是可以沏出好喝的茶湯來的。

  上面聊的這些應該讓大家對茶的內含物質有了起碼的認識,接着我們再用數據把一片茶樹鮮葉中的諸多化學成份做個完整表述:

  現代研究表明,在茶樹的鮮葉中,水分約佔75%,幹物質約佔25%。目前我們已知茶葉中的化學成分有七百多種,包括有機化合物(佔幹物質比例93%-96.5%)跟無機化合物(佔幹物質比例3.5%-7%)兩大類。

  各類有機化合物在茶葉幹物質中所佔比例大致如下:生物鹼(3%-5%,主要成份爲咖啡鹼)、茶多酚類(18%-36%,主要成份爲兒茶素)、蛋白質(20%-30%)、糖類(20%-25%)、有機酸(3%)、類脂(8%)、氨基酸(1%-4%)、色素(1%)、維生素(0.6%-1%)、芳香物質(0.005%-0.03%)等。

  茶葉中的無機化合物總稱灰分,茶葉灰分是茶葉經550℃灼燒灰化後的殘留物,裏面主要是礦質元素及其氧化物,如鉀、鈣、鈉、鎂、氮、磷、、硫等。其它元素含量極少,叫作微量元素。無機化合物包括水溶性部分(佔幹物質比例2%-4%)、水不溶性部分(佔幹物質比例1.5%-3%)兩類。

版權聲明:本文爲簡書作者"耕而陶一茶"原創撰寫,歡迎博友在簡書上轉發,交流茶知識。但,任何單位、媒體、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違者必究。#中國茶韻# #茶# #茶生活# #蘇州# #喫在杭州# #喝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