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吴亦凡粉丝为何“情愿退圈也不脱粉”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8月的开月大瓜非吴亦凡被刑拘莫属了。

7月搅得满城风雨的“吴亦凡事件”,终于在8月迎来了新的进展。然而,对吴亦凡的忠实粉丝而言,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吴亦凡的微博未被注销之前,当全网都在热议他要被判刑多久时,在微博超话里,仍然有不少粉丝表示愿意等哥哥归来。

实际上,早在警方对吴亦凡事件进行第一次公告时,就已经有粉丝表示“情愿陪哥哥退圈也绝不脱粉”。

虽然目前该事件尚未有最终的官方定论,但从种种证据来看,吴亦凡违法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既然如此,为何还有这么多粉丝选择相信和支持吴亦凡?

有人说,这种行为像极了那些被电信诈骗的人,警察都劝到家门口了,但当事人却还是执迷不悟、坚决要转账。

这种被洗脑的行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理?

在此,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对此进行分析。

1、权威信任与自我偏见

7月中旬,吴亦凡事件开始发酵时,就有很多网友提到几年前的小G娜事件。

当时,小G娜自称是吴亦凡女友,公开了与吴亦凡的聊天记录,还晒出了吴亦凡睡觉的照片。

但是,在这些证据面前,大多数人,包括六六、马薇薇等知名人士都还是选择相信吴亦凡,有的甚至为此语出惊人。大V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普通观众的站队了。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吴亦凡的翻车早有端倪,但当时为何大部分人都选择无视呢?这里就要提到权威信任。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就讲到,建立权威有两种方式:一是知识,即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权威,比如科学家、医生等;二是身份,即建立在所处位置上的权威,比如企业的领导、统治者等。

面对权威,尤其是一位成功甚至伟大的人物时,我们会不假思索、不由自主地选择相信与服从。我们并不擅长质疑权威,相信与服从的倾向,让我们甚至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或应不应该这样做。

翻车之前,吴亦凡是家喻户晓的娱乐圈顶流,与他相比,小G娜、都美竹等实在是太普通了。

这样一种悬殊的身份地位,很容易让人产生“他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侵犯你一个普通人的权益”的错觉,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最开始,很多人会选择相信而不是质疑。

在相信吴亦凡的人中,粉丝可以说是相信得最彻底的群体。对粉丝来说,吴亦凡不是一个无关人员,他是偶像,是自己喜欢的明星。这样一层关系,更是会让权威信任产生最大的效力。

人的大脑具有惯性思维,当我们受某种倾向影响,形成观点之后,就会关闭其他思路,产生固定的想法。

这种自我认知偏见会影响我们的倾听能力,也会对行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其结果是,我们更容易对事情进行合理化解释,往往也只看到能证明自我观点正确的理由。

2、完美故事与动之以情

吴亦凡的风流史由来已久,但此前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轻飘飘带过。无论出现多少不利证据,总是能被解读为“陷害”、“编造”。

在粉丝眼里,30岁的吴亦凡永远都是纯情大男孩。

无论这是吴亦凡自己凹的人设,抑或是其背后资本运作的结果,这种故事的设置可谓是深谙人性。

想象一下,一个有钱有名又帅的男人,内心却十分传统,只喜欢具有内在美的天使般的女孩,外表看起来很酷,却会时不时地公开喊话“好喜欢你”……

这种玛丽苏式的故事,不正是迎合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幻想?

实际上,如果有细心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在各种骗局中,以完美的故事对人动之以情是骗子的必备套路。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就指出,我们靠两套系统来处理现实:一是情感,二是理智。情绪反应往往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它会在理性认识产生之前就形成,形成之后“不可改变”。

作为最古老的消遣方式,故事是人类理解并享受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克莱蒙研究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故事能够激发人脑释放催产素。催产素越高,人的同情心和集体感越高,对社交信息更敏感,让我们更容易信任他人。

也就是说,越是具有戏剧性的故事,越能调动人的情感。

与逻辑相比,情感难言对错。我们可能会积极接受自己可能犯错的事实,但我们很难承认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喜恶是错的。

人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往往具有压倒理智的力量,从而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各种影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总是喜欢讲故事,因为故事能够调动我们的情感,削弱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行为也更容易受他人影响。

3、沉没成本与信仰需求

稍微对饭圈有点了解的人应该知道,粉丝其实很喜欢晒自己粉了某某明星多少年。粉得越久,越有感情,对该明星越是熟悉,也就会越以为自己对其了解很深。

所以,当该明星发生“塌房”事件时,老粉较新粉往往是更难以相信的一批人。

这里就涉及到了沉没成本。

当在一件事上投入过多时,我们会当局者迷,一直保持投入。也就是说,沉没成本越高,我们抽身离开的难度越大。

比如,你花了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出发之前下起了雷暴雨,你可能会想,不过50元,不看也罢。但如果是花了5000元买的票,你可能会选择打车(加大投入),也要去到现场。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对此总结道:我们对一件事的投入越多、越长,沉没成本越可能会蒙蔽我们的理智和知觉。并不是我们忽视了危险信号,而是这些信号对我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

另外,出于思维惯性的影响,既然此前认为是好的、正确的,那此刻按照此前的思路一直坚持下去,就是一种阻力最小的选择。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明星的真面目曝光后,要粉丝脱粉,尤其是老粉丝脱粉会这么难。这些粉丝在该明星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他们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都决定了脱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粉丝来说,明星不仅是偶像,更是陪伴自己青春、能够给予自己力量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偶像已经和宗教一样,成为了粉丝的信仰。

人类对信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需求,我们渴望相信一切皆有意义,渴望万事皆有其因。人类总是需要相信点什么。

所以,即使有再多不利的证据出现,粉丝也会持续追随。因为一旦承认了,就意味着我们在否定自己此前的信仰,否定了一种无比重要的、自我保护的现实。

“我们信奉的都是我们认为最真实的东西,没人会希望被骗。”

鉴于以上种种,或许我们对“粉丝为何还会继续支持吴亦凡”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这些也不能成为粉丝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的理由。

玛丽亚.康妮科娃的《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是一本抽丝剥茧揭示骗局设计原理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骗子是如何设计骗局的,也能知道为何我们会毫无自觉地掉入到陷阱中,甚至执迷不悟。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骗,但骗局也常常隐匿在我们的周围,欺骗与被骗的故事也从未断绝。

没有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不被欺骗,但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多点知识和套路,防止被骗。最起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与认知,多一丝理解,也就多一分平和,无论是自我内心的平和,抑或是对他人的平和。

这本《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或许就是不错的入门。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