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談讀書》讀思錄

內容:70至100頁

摘錄及感悟:爲什麼要讀經典?因爲經典是人類文化積澱下來的精華部分,讀經典可以接觸體驗人類文化智慧。所謂素質培養,最重要的就是用人類最精華的智慧成果去薰陶、感化,讓人格思想得以健全發展。問題是,經典和當代青少年之間有很多障礙,讀起來可能有隔閡,事實上,青少年學生一般不太喜歡讀經典。所以教師不宜強迫,寧可先說明:不喜歡是正常的,但讀了會大有好處。

“讀不下去”可能是書太深,不適合他們。所以,確定合適的閱讀書目,是重要的第一步工作,老師,家長應當有所指導。(感悟:因爲讀書速度太慢幾年前曾買了《怎樣閱讀一本書》來讀,想要從中尋到答案,解決這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可是清晰地記得,越往後讀,越覺得讀不下去,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問題,最終,選擇了——半途而廢。)

授之以漁,要教讀書方法。比如默讀、瀏覽、快讀、跳讀、猜讀、互文閱讀,以及如何讀一本書,如何進行檢索閱讀,等等。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默讀和瀏覽,是檢索式閱讀,是互文閱讀,包括非連續文本閱讀。比如跳讀,它是瀏覽、快讀時必須要有的方法之一,可以跳過閱讀目的無關,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跳過某些不那麼精彩的章節,這樣讀起來就會很快,也很有興趣。

快讀方法:五指併攏,順着輸的字行往下移動,速度要比眼睛的感覺稍快,而且越來越快。(感:曾經教給學生快讀的方法:用手指或一支筆在字體下面快速地移動,我覺得挺好。)

迅速閱讀一本書的方法(檢視閱讀):拿起一本書,先看書名、扉頁、提要簡介、前言等,再翻一翻目錄,或者挑選一兩個與主旨聯繫密切的章節重點看看,跳着讀,讀幾段,或者幾頁; 最後要比較認真看看書的結尾部分,往往是對全書提要性的總結,或者還可以看看後記,很快就可以大致瞭解這本書的大致內容,甚至能判斷寫的怎麼樣,決定是否真的再細讀精讀。

不能每逢讀書就要求孩子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感悟:農村的孩子有閱讀習慣的很少,我用這種方法監督學生讀書。以後計劃稍作改動:第一遍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可不用動筆墨,第二遍要或多或少地寫下自己的感悟。)

教師要讀兒童作品,這樣才能和學生一起討論,有共同話題,你纔有可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讀書。

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以沉下心來讀書做事,但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

讀書要列讀書的計劃和書單,不能抓到什麼是什麼。設定在幾年內,應當讀哪些書,要有計劃,有整體考慮,讓讀書有些系統。(感悟:這是我的短板,我需要特別注意,我讀書一向沒有計劃,太隨意!)書單要考慮時間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來說,可以包括三部分,這是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錯的三個圓圈。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這些書應當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人,都應當讀過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是最基本的書。三四年能通讀十來種中外經典,就很不錯了。

第二個“圈”,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該比其他學科更寬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有發言權的那些專業。最好不完全是現炒現賣的書,要有自己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的一句流傳甚廣的話:“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課標》精神理解,閱讀教學,應當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讓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伸展;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連成一體。

如何提高國民素質?提倡多讀書,讀好書,這是一種好的舉措。(可是很多中國人不愛讀書,他們愛看電視,愛打麻將,愛刷抖音,整天陶醉在垃圾快樂中。我很慶幸,在兒子小時候,我堅持給他讀書,培養了他良好的閱讀習慣,如今,每當看到他寫完作業後自覺地看了一本又一本,我就特別欣慰。)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

一課一得。(幾年前聽朋友說過,非常有道理!)

少用多媒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