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谈读书》读思录

内容:70至100页

摘录及感悟: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薰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问题是,经典和当代青少年之间有很多障碍,读起来可能有隔阂,事实上,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读经典。所以教师不宜强迫,宁可先说明:不喜欢是正常的,但读了会大有好处。

“读不下去”可能是书太深,不适合他们。所以,确定合适的阅读书目,是重要的第一步工作,老师,家长应当有所指导。(感悟:因为读书速度太慢几年前曾买了《怎样阅读一本书》来读,想要从中寻到答案,解决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可是清晰地记得,越往后读,越觉得读不下去,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问题,最终,选择了——半途而废。)

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如何读一本书,如何进行检索阅读,等等。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是默读和浏览,是检索式阅读,是互文阅读,包括非连续文本阅读。比如跳读,它是浏览、快读时必须要有的方法之一,可以跳过阅读目的无关,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那么精彩的章节,这样读起来就会很快,也很有兴趣。

快读方法:五指并拢,顺着输的字行往下移动,速度要比眼睛的感觉稍快,而且越来越快。(感:曾经教给学生快读的方法:用手指或一支笔在字体下面快速地移动,我觉得挺好。)

迅速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检视阅读):拿起一本书,先看书名、扉页、提要简介、前言等,再翻一翻目录,或者挑选一两个与主旨联系密切的章节重点看看,跳着读,读几段,或者几页; 最后要比较认真看看书的结尾部分,往往是对全书提要性的总结,或者还可以看看后记,很快就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甚至能判断写的怎么样,决定是否真的再细读精读。

不能每逢读书就要求孩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感悟:农村的孩子有阅读习惯的很少,我用这种方法监督学生读书。以后计划稍作改动:第一遍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可不用动笔墨,第二遍要或多或少地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师要读儿童作品,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共同话题,你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现在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大家都没完没了地忙,难以沉下心来读书做事,但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

读书要列读书的计划和书单,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感悟:这是我的短板,我需要特别注意,我读书一向没有计划,太随意!)书单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三部分,这是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人,都应当读过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中外经典,就很不错了。

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该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发言权的那些专业。最好不完全是现炒现卖的书,要有自己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连成一体。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一种好的举措。(可是很多中国人不爱读书,他们爱看电视,爱打麻将,爱刷抖音,整天陶醉在垃圾快乐中。我很庆幸,在儿子小时候,我坚持给他读书,培养了他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今,每当看到他写完作业后自觉地看了一本又一本,我就特别欣慰。)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

一课一得。(几年前听朋友说过,非常有道理!)

少用多媒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