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級微寫作85:碗中日月

吳昊:碗中日月

“端午臨中下,時清人復長”。

每到端午節家家都會包糉子,家人們聚在一起看激烈的賽龍舟比賽。而我們家也不例外,爺爺早早地就從河邊打來了糉葉,洗淨,而眼前包糉子的配料也琳琅滿目,有紅棗、肉、鹹蛋黃……以及包糉子必不可缺少的糯米。

接下來便是包糉子了,只見爺爺拿出糉葉,弄成一個漏斗形,先放點糯米,在放一個鹹蛋黃,最後再用糯米將蛋黃覆蓋,之後把糉葉裹嚴實,繫上紅繩,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便包好了。

可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按照爺爺的1,2,3步驟來,最後包岀來的東西連我自己都不認識,如果不是在端午節,估計都沒人會相信這是糉子吧。

最後就是令人期待的環節了:煮糉子。奶奶將糉子放在鍋裏,開始大火的煮着。終於糉子在水中唱起了歡快的歌兒,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喫,奶奶說還沒熟呢,讓我在等等,好了會叫我的。終於好了,奶奶撈出一個給我喫,我解開紅繩,扒開糉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咬上一口,真叫人讚不絕口。

此時,我手邊放着一個母親單位裏發的糉子,可我並不想這麼着急的去喫它,因爲我明白它沒有了以前的那個味道了。

陶陳一:碗中日月

月光下,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享受着豐盛的晚餐,燈光下,碗中那盛的滿滿的米飯散發着淡淡的清香,雙眼緊盯飯碗,恍了神,想起了那位已離我們遠去的袁隆平爺爺。

袁隆平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在數十年前,無數中國人在寒冷與飢餓中度過,袁隆平爺爺,他帶領着自乙的團隊,跨過了萬水千山,蒐集資料,在他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自乙的夢想,培育出了,優良的水稻。就在前不久,在那個寂靜的夜晚,他在長沙逝世了。所有人都爲此而悲痛,紛紛爲這位"英雄"獻上花圈,逾別,以此來表達心中的崇敬。

在學校裏,提倡光盤行動,是爲了節約每一粒米飯,讓我們懂得米飯的釆之不易,這米飯裏融入了無數人的汗水,這碗中的米飯是日月的見證。

我望着餐桌,流下眼淚,無數日月纔有了現在碗中的這碗米飯。

成俊豪:碗中日月

今天,本來在兩地的我們兄弟間又再次相聚,就婉如日月本不能在相見,但天像一個碗一樣,讓它們相見。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不僅是七夕,而且,還是我家祭拜先人的日子,陰差陽錯之下,我碰到了我的老同學,這都兩年過去了,沒想到以這種形式又見面了,從金沙到姜竈,說遠也不遠,可要是說步行,那可能半天都不一定能到,我感覺我們兩個就像那天邊的日月,從早到晚都不能見到彼此,而今天這日子,就像碗一樣,將我們又聚到了同一地方,讓我們還能相見,這“碗”可不是每天都能有的,而唯獨只有這“碗”才能使人相見。

有無數對日月都不能彼此相互見到對方,而唯獨這“碗”才能使它們相見,這碗中日月纔是人們希望看到的。

曹亞菲:碗中日月

最近天氣有些清涼。每天我們一家在門前喫晚飯,享受着清涼的風。碗中倒影着皎潔的日月,有一種幸福感。

天色漸晚,晚飯時間,我首當其衝,一馬當先的坐在了桌子上。悠閒的打開雪碧瓶蓋,再緩緩地倒入碗中。

我們一家一邊喫飯一邊交談 ,天就很快的暗了下來 。我又倒了一碗,在交談之餘其間,我看向了碗裏:碗裏倒影着日月,在風的吹拂下,還泛起片片波紋。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又浮現了這樣一句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新漢燦爛,若出其裏 。”

碗中日月 ,是我們一家幸福的象徵。碗中日月,也是古代詩人情感的寄託 。碗中日月,也是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顧潔瑜:碗中日月

那支熟悉的碗中,靜靜地倚在風中。碗中日月,愛就藏於其中。

小時候我望向窗外,白天是那輪明日;夜晚是那皎潔的月亮。我熱愛這樣的日月,每一天,當我發呆時,外婆會悄悄走上前,愛撫着我的腦袋。她常用同一只碗。乘上了她最拿手的菜。溫暖的香氣中,讓我的心靜下來,我嗅到了一絲愛意。日日月月,我在她的陪伴下度過,她的手藝依舊如此,從未改變,那隻碗也同我在香氣中度過……

她陪伴的日月,讓我望見了不一樣的世界。伴隨長大,即便分開,但每一次的到來,她依舊會拿起鍋鏟,來一個自己最拿手的好菜,乘在熟悉的碗中。月光下,我喫的分外香,碗中日月,成了我永遠的記憶。

碗中的日月充滿了溫暖,也成爲永遠的記憶。

許芷睿:碗中日月

我的碗是長條形的,似一片落葉。碗底印着星星與月亮的圖紋,彷彿囊括了日月和天地。

碗裏每日都裝着飯菜,從滿滿當當到所剩無幾,每天都在循環。它有時被置於餐桌上,在白燈的籠罩下;有時立於茶几上,白瓷面映着電視中五彩的燈光。它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碗裏裝着日月,裝着大地孕育出的果實。它的斑斕就似那家人幸福的生活,它的滋味就像那國家的萬里前程。碗中是那農民日夜的付出,是人民代代的改變。有時飯是甜的,因爲我的心是甜的;有時飯是鹹的,因爲淚滾到了裏面。

碗中有日月,存溫飽與愁思。

張帥:碗中日月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爲天”。如今家家戶戶都已不愁喫穿,碗中的飯菜花樣更是層出不窮,可上個世紀的新中國,糧食卻是極度匱乏的。

爺爺是那個時代的人。那時候,買糧食要用糧票,這種計劃經濟無疑表露出我國當時物資短缺。再遇上連年的自然災害,米價上漲,引起大饑荒,有的人就餓死了。

爺爺碗中也只有漂着幾片菜葉的薄薄一層粥,更多的是水,一小袋米要分好幾天才喫完,生活真的是苦不堪言,常常餓着肚子。望着日月,卻沒有盼頭。

轉機就在袁隆平日起月落地培育出雜交水稻,加上國家政策,人們終於不受飢餓困擾。經濟飛速發展,爺爺碗中不是隻一層的稀粥,而是緊實、飽滿的米飯。

碗中藏着日月,是袁隆平科研的夜以繼日,是中國崛起的崢嶸歲月,是中國人祈禱美好未來的歷程。

吳遠兮:碗中日月暑假過去的第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就要來了,小時候不懂得中秋節的意義,只把它和我愛喫的月餅聯繫在一起。直到上了學才被同學嘲笑我的口味土。他們愛喫的月餅叫:雪媚娘,脆皮冰淇淋,提拉米蘇,牛奶太妃……而我愛喫的月餅叫:五仁月餅!一邊喫一邊掉屑,大家聽了我的描述後哈哈大笑,說:這叫土得掉渣。 大概從我一兩歲開始,每年的中秋節晚上,奶奶總要在我們的飯碗裏放一隻五仁月餅,所謂五仁乃是:杏仁、桃仁、橄欖仁、芝麻仁、瓜子仁,傳統做法裏面還要加上紅綠絲。包着香糯的蘇式脆皮,爺爺奶奶說,這是極品美食!小時候所有的期盼,不過是在中秋節能喫上一口這樣的月餅!直到今天,每到這個節日,我們家只有這樣一種月餅,全家圍坐在陽臺上沐浴着月光,碗中央的五仁月餅散發香氣,爺爺奶奶喫着月餅笑得皺紋開花的眼睛……那隻老式的畫着壽星圖案的裝月餅的碗在歲月裏凝成我童年記憶中所有的美好。

侯可豪:碗中日月                           

自古民以食爲天。                                       

古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今有袁隆平終其一生研究雜交水稻,造福人類,可見從古至今人們對“食”都極爲重視。               

說到“食”自然少不了一副碗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副碗筷更是包攬了無數歷史,無數農民伯伯在田裏日夜勞作,揮灑着汗水,只爲換來更多人民一餐後的滿足,那隻碗不僅盛滿了飯菜,更承載着無盡的歲月,正是一位位農民的默默付出,才換來了無數人民幸福的生活。                                           

碗真是個奇怪的東西,說他平平無奇,但每個人對碗的特殊記憶又是那樣獨一無二,說他獨一無二,但每個人擁有相同的碗又顯得那樣平平無奇。                              碗時而很小,小到只能裝一杯水,碗時而很大,大到能乘載千古歲月。

尹果:      碗中日月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爲天。"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個"喫"。

國人的餐桌上總是最豐富的,碗中彷彿是有日月星辰,彷彿是囊括了世間一切山珍海味,甚至是許多平常認識中不能與"喫"聯繫起來的東西,都能在各地找到其身影。

雖說人們的飲食條件愈來愈好,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國人越來越不珍惜糧食了。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餐廳還是在酒店,食物的浪費一直是個不小的數目,大多是一道菜只吃了一小口,只是嚐了個味道,便棄之一旁。國人追求味道,卻忘記了要珍惜!

糧食是來之不易的,菜式的多樣,不代表糧食的多量!我們應該知道,爲了解決人民的喫飯問題,一代代人爲此付出了不少努力,例如袁隆平院士,所以我們不要爲了自己的口舌之快而辜負了他們的心血!

糧食,其實就如同日月星辰,碗中的"日月",我們應當像對待太陽月亮一樣,去珍惜,去尊重⋯⋯

徐莊慧:碗中日月

夏日的月夜,伴着微風,喫涼菜,菜盡,見盛放其的碗。月光照着,碗顯得晶瑩,我細看之,欣賞其樣貌,感嘆碗中日月。

端詳起這隻碗來,回想起這是從老家帶來的,具有舊時的風情。碗上刻着日月,刻着龍鳳,象徵着每天都吉祥如意。小小的一隻碗,其色及形都很普通,但卻別有風味,用它來盛青菜,龍鳳似在叢林中。用它來盛

清湯,龍鳳又似在碧潭中。是民間之物,故顯得樸素。撫摸着這碗,發現它上下的厚度不一,也是有意爲之,顯民間藝人之聰。

用碗盛的是糧食,糧食由農民們所種,是日月的辛勞與汗水所換來的,來之不易。而那碗爲藝人所造,也經歷了日月的雕刻,經歷了日月的打磨,才顯得精美。

碗中日月,有藝人的技藝,有農民的辛勞,更有民俗的純樸,包含着百姓對幸福吉祥生活的嚮往。

王濼傑:碗中日月

太陽與月亮我們心中的信仰,碗中的太陽和月亮,也就是糧食。

碗中可以裝下山珍海味,讓人看了就垂涎欲滴的美食,古詩中還這樣一句:“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而現在的美食更是數不勝數,走到哪裏都會看見許多的小喫店。然而這樣也就會有浪費現象,很多人經常在外面喫飯時,都會一下子點很多菜,但最後都喫不掉, 又不打包帶走,這樣就形成了剩菜,每個人都這樣,每天就會有很多的食物都會被浪費掉。

這又讓我想起了袁隆平爺爺,他爲了我們每個人都能喫飽飯,煞費苦心培養雜交水稻 ,但我們每天都還在浪費,這不是浪費袁隆平爺爺的成就嗎?

連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雖然我們財力是增加了,但是我們也不能浪費。”

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

熊毅:碗中日月

日月更替,碗中承載的東西從未變過。

早晨,睡意朦朧地從牀上爬起,碗中飄出的香味總會把我徹底叫醒,整個人變得精神抖擻,新的一天正式開始。碗中,承着外婆爲我準備的早飯。

在我的映象裏,小小的廚房,固定的調料,一樣的菜品,外婆總能煮的別有一番風味。同一道菜,卻有多種煮法,多種口味。打開煤氣,倒上油,熱好鍋後便開始煮菜。藍紅相間的火焰,炙烤着鍋底。嫺熟地來回翻轉鏟勺,菜在鍋中被外婆得心應手地掌控。隨着火焰的熄滅,一道菜便完工了。

外婆立即端着熱氣騰騰的菜放到桌上。外婆總是最後一個坐到桌上。她總是不顧自己,先把菜夾到我的碗裏。看見我喫的津津有味,外婆總是會露出滿意的笑容。

隨着時間的流逝,外婆的年紀逐漸變大,白頭髮逐漸變多,但碗中承載的東西卻依然沒有變。

姜南君:碗中日月

月亮微弱的光照不進她自卑的心裏,而我在她的碗裏放進了一個太陽。

曾經的她很自卑,總是低着頭,似乎認爲不用直視就可以逃避一切。她心中的碗裏塵封着一個月亮,藉着別人的光芒,小心翼翼地發着光。

一次放學,我和她的家長都沒來,校門也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學生。望着不遠處低頭髮呆的女孩,頭髮梳得很整齊,乾淨的馬尾,格式普通的衣服,似乎確實沒有特別之處。

我走上前和你打招呼,你的禮貌中帶着一絲緊張,視線在不停地閃射。看着她的模樣,也想起來從前的自己。我笑了笑,道:“你其實挺可愛的。”我想,這個時候,應該給她的是肯定。

女孩有些驚喜,視線終於和我對上。眼裏有着光。

“······謝謝。”她甜甜地笑了笑。心中的碗裏不知何時放進了一個太陽,照亮了整個世界。

碗中日月很美,也敵不過女孩的心靈。

王姝琦:碗中日月

天漸漸的暗了下來,月亮緩慢地升起。偶爾有微風吹過,飽含着夜的氣息,溫順地輕柔地拂過我的髮梢。似乎在那一剎那間,所有的煩惱,不悅都參雜在那夜風中,隨着風遠去。

晚飯過後的我拽着奶奶去散步。路旁柔柔的晚風,皎潔的明月,不遠處那清澈的湖水,田地裏緩緩搖曳的水稻,河畔高大纖細的樹木,在月亮那若有若無的光芒下,竟顯得格外美麗,如同畫家精心繪製的一幅水墨畫。

我們悠閒地走着,有一搭沒一搭地聊着天,不覺間臉上早已掛滿了笑容。卻也在那夜風中出了汗,回到了家,隨手在家旁摘了幾片薄荷,倒了碗水,放入薄荷,端了出來,靜靜地等待着,只見那水漸漸地染上了顏色,飄出泌人心神的清香,水面上漂浮着的淡淡的月影,佩着碗上的花紋,使得那本就清新的茶更爲誘人,平添了一抹色彩。

清晨,我們的碗中倒映着太陽,夜晚,漂浮着月亮,這象徵着一天的開始與結束也爲每一天添加了那獨特的小細節。碗從古至今不斷流傳,變化,它見證了世界的變化,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象徵着歷史的悠久,時代的發展。

尹淑婷:碗中日月

碗,很小。卻裝着整片天空, 亦含着日月變遷。

小時候,碗是塑料的,不用害怕被打碎。肆無忌憚的扒着香噴噴的米飯。童年的健康,從碗裏發源。

長大後,碗是陶瓷的,更高雅而有格調,總能細細地品味碗中的飯菜,感到生活的快樂與充實。成長的幸福,在碗中滿足。

小時與長大的碗中,組成的是一片天空,是成長的天空。

碗中的飯菜,也隨着歲月而變化。從一大碗米飯配上幾道素菜,到葷素均衡,再到大魚大肉。

從單調到豐富,在碗中看到的,是日月的變遷,亦是生活的改善。

塑料碗中的米飯與蔬菜,陶瓷碗中的葷素搭配,皆在碗中體現。

過去的碗,很小,只裝的下米飯。如今的碗,也很小,但能裝下一片天空,載着日月變遷。

李佳淇:碗中日月

七夕時節短,碗中日月長。燈火幽微處,提筆落兩行。遙寄銀漢迢迢織女星,牽牛端碗倒流光。

池中亭裏小桌上,酒碗茶碗相碰響玲琅。風清星明花前賞,兩人對月影成雙。

相看不知何言好,指腹磨碗說這仲夏時節到。魚兒躍聲欄上繞,朗朗月光碗中照。

玉笛飛聲護着簫,傳到池上婉轉悠揚。遠處人聲熙熙攘攘,誰人穿針誰人上鵲橋,打上花火衝上九霄。

夜色朦朧水色涼,一飲而盡是這凡人太輕佻。姑娘眼底碗中泛着光。“奇怪,這酒我未曾啜下分毫,怎得漫天星子在我眼前晃?”

晚風習習照月寒,公子解下大袖衫,殷勤遞給那姑娘穿。仲夏池邊荷葉搖起波瀾,“七夕的時候見你我才心安。”

我在池塘的那邊長椅上,左看右看身邊還是空蕩蕩,只想孤身一人自在又逍遙。

嚴天昊:碗中日月

記得每天早飯時,我碗裏有時會有一個飯糰,裏面的餡兒我不知道 感覺每天早上都在猜是什麼餡的 ,總感覺很有意思 。

那飯糰味道會隨着季節而變化,飯糰也非常美味,但我知道是我老媽做的 。

在上一週上網課 剛上完下課 ,我肚子又在開始叫 ,我打開門正出來叫老媽給我找點東西喫時,老媽說洗洗手 過來喫飯糰 ,看着他拿着一個盒子 ,過了一會兒 又做出來三個飯糰放在一個碗裏 ,在第二天的早上, 我剛起牀 ,就去廚房間的鍋裏面拿走 老媽做的早飯 ,發現是三個大大的飯糰 放在碗裏 ,放在我最喜歡那一個碗裏。

難怪我在六點時聽到廚房裏有聲音,我沒有管 原來是老媽在給我做早飯 ,因爲昨天晚上把飯全都給煮完了 早上要在煮飯 ,我看着那個碗 ,感覺若有所思 ,那個網是是我自己挑的碗 ,所以很喜歡那個碗 。

那個碗你放着的 不僅僅是飯糰,也是老媽 對我的關心。

賈椏捷:碗中日月

碗瓷質青色偏灰,碗口偏大,一團麪條擺在其中,淋上辣油,十里飄香。

過生日怎能不喫上一口長壽麪呢?我先將鍋裏倒入熱水,稍滾,等待泡泡翻滾,稍不留神水開了。“放面!”我和媽媽在廚房裏忙得不亦悅乎,這不,我們正在做長壽麪。我拿了一個雞蛋,輕輕沿着鍋碗一磕,蛋清和蛋白就都流到鍋裏了。我又加入青菜,堆點肉末,散點小蔥。一碗香噴噴的長壽麪就做好了。

我用筷子挑起一根麪條,細長細長,我量了量足足有一寸。遙想當初,漢武帝信鬼神,覺得人人中有一寸長人就活100歲,東方朔聽了笑了起來,說臉爲面,面有多長就多長,所以長壽麪,也就製成了。

2000多年的文化傳承,鑄就了長壽麪的歷史底蘊。我望着碗,覺得這碗有乾坤,那麼大。碗中乾坤,包含着時間的流逝,日月交替,時間如梭,我喫着這碗長壽麪,大了一歲,長壽麪的文化傳承多了一年。

碗中日月,不過這一碗長壽麪。

曹希瑞:碗中日月

白底青花的瓷碗上,沾着一點淡黃的油漬,在洗潔精的清潔下,油漬與碗裏的灰一起被抹去。瓷碗變得光潔如新,就像多年前一樣。

一個人家最少不了的就是那一隻碗、一雙筷。猶其是碗,都成套成套的,這個大一點的是用來盛湯的,這個小一點的是用來喫飯的,這個再小一點的碟子盛醋的。

總以爲碗這樣常見的東西,記憶沒有那麼深刻。

但有一天喫飯時,偶然提到了這些碗的來源,媽媽卻如數家珍。

“這個是上次從你奶奶家帶回來的,這個是你小姨送紅燒肉時留在這兒的,這個是在南邊菜市場買的,這個是你小時候最喜歡的碗……”我咬着筷頭聽着出神地聽着,原來這碗中也記錄了我們的日月。

桌上白底青花的瓷碗上,一條條裏脊肉裹上了鮮紅的醬汁,散發出誘人的香味。筷子頭上沾着的酸甜苦辣,陪我度過了一個個日月。

鬱晨梅:碗中日月

夕陽映照在水中,本是潔白無瑕的雲已經染了紅暈醉醺醺的,伴着碗中升起的熱氣,夜幕要降臨了。

奶奶坐在院外看着那漸漸模糊的天空,本是照在地上的餘暉已經被黑夜淹沒。

奶奶和爺爺都很喜歡夏夜的寧靜,他們坐在院中慢悠悠的品着茶,伴隨着蟬鳴喫着晚飯。月色朦朧,落在了碗上,碗就似奶奶的性格,波瀾不驚很是沉穩,那月色就是爺爺照亮了奶奶的世界。兩個物本就缺一不可就像他們的愛,在不斷沉澱,真實的美好。月下的碗閃着光融在了他們的世界,增添了一份別樣的美卻莫名覺得本來就是一體。月色很透亮,照在了他們身上好似品到歲月已經流逝過去的歲月之中。

月光中好似映出一個影子,我希望時光可以慢些,停留在歲月靜好中。

李想:碗中日月

夜色就像在一杯白開水中悄然渲染開來,漸漸下沉,直到漆黑一片。寒風陣陣,風中印着月的影,發着有些微弱的光,映襯着寂靜的人間歲月。

總愛聽老一輩的人講講過去的日子,他們總愛感慨萬千地說上一句“那時候的日子苦哩!” 大人們早早地燒了飯,端上個八仙桌,搬上幾個小板凳,桌上放上幾個白色的黃色的瓷盆,裝着些鹹菜什麼的,晚飯就這樣喫着了。

那時候,黃黃的瓷盆便是碗,裝着人們的艱苦歲月,是更是物質匱乏的象徵,包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各色的印着卡通圖案的白瓷碗早已應運而出,小巧的醋碟式樣更是數不勝數,裏面裝着的菜餚更是格外精緻。

白瓷的碗中裝着的是如今的寂靜歲月,一個格外富足的生活,是時代變化的象徵,更包含着人們的不斷努力。

碗中日月,更是時代的明鏡,是最實在的日月。

周佳龍:碗中日月

星星點綴夜空,花兒暗藏芳香,一家人其樂融融,手捧花茶,談笑風生。

今年的七夕另有蹊蹺,後雨之夜,格外涼爽。一家人只有佳節,纔會把桌椅搬出來,體會大自然的是贈禮。

也許是習慣了城市的喧鬧,來自大自然的安靜,讓我感到另有一番風味。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望着明月,讓我不禁聯想到遠方的父親。夏夜的月光,似乎格外明亮,人的影子也格外清晰,山上的樹木,託着長長的衣裙,好像在山坡上起舞,近處的樹木,投下斑駁的畫面,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潔白的光芒灑向大地,彷彿給大地灑上一層銀粉。

碗中倒映着一家人幸福的身影。

此時此刻我詩興大發,自改編“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碗中也。”

方賢宇:碗中日月

清晨,陽光明媚,起牀後,就去洗臉刷牙,媽媽和弟弟都沒起牀,於是就看起了電視,沒多久肚子就發出了咕嚕咕嚕的叫聲。

如果這時把媽媽叫起來媽媽肯定會讓我去寫作業,於是就那兩個麪包當早飯。這回就不餓了,媽媽和弟弟十點多才起來,媽媽起來後我自覺的關掉了電視……到了午餐時間,做了一桌香噴噴的飯菜,喫完飯後便輪到弟弟洗碗,看着弟弟不屑的表情,我笑了。

到了傍晚,正在看手機的我查看了朋友以前給我發的信息,每次都是邀我出去打籃球,每次我都沒時間。心裏有點愧疚。

晚飯後輪到我洗碗了,看着弟弟在一旁嘲笑,又看着碗裏的泡泡……

陸曹帥: 碗中日月 

碗是連着桌椅最親近地方,碗是每日三餐必用的 ,是生活中缺一不可的,碗中像倒影着皎潔的日月那麼清澈。

碗很普通,也很平凡,也沒有太多的修飾。它只是盛過飯剩菜,也盛過美味佳餚。也受過我們摔,扔,嚐遍了生活中所有味道,其實人生經歷也是一樣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經歷挫折面對困難,也正是這樣還使我們更加奮發圖強。

日月交替就像國家的興衰變化,而碗裏的“糧食”富足了,國家也就強盛了,國家強盛我們要更加努力,做下一代有用的人,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要把他發揚起來。

世界如此的美好,正如碗中的日月一樣充滿着愛。

季軒羽:碗中日月

碗中透色,日月流香。

這隻碗我從小時就開始用了,彷彿心跳一般重要。

不明爲何,就是喜愛用舊石碗,淡淡的灰色,碗底是深深刻下的乳名,疊字的乳名,活潑淘氣地留下了流走不停的時間,好像也給舊石碗染上了幾分活力。

小時嫩細的手並握不住這沉重的石碗。石碗經摔,碗壁上盡是深深淺淺的裂紋,但絲亳沒有要碎的跡象,反卻是留下了日月的足跡。

這隻小石碗不知是被我懷抱了多少次,竟有了人一般的溫情。一筷一筷家人夾起的蔬菜從小就是碗裏的常客,石碗中當然也少不了深夜香甜的牛奶,勞累後洗盡的水果。

石碗中映着四季,映着一日一日飯香中的歲月,沉澱着父母的溫情,無間的關愛。

或許就是這一切的一切,正是我愛懷抱它的理由吧。

施帥:碗中日月

碗中日月,日月如梭,有句話叫做“民以食爲天”據說,我們的祖先在他們那個時代,都是過着喫不飽飯的日子。

他們那時候整天爲了一日三餐而四處奔波勞碌。如果遇到天災人禍,兵荒馬亂時,日子就會變得更加拮据。

聽着聽着,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被稱爲“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是他第一個站起來解決老百姓碗中的問題,同時作出巨大貢獻。他利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到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喫飯問題。

當時正因爲有了袁隆平爺爺的辛苦付出,才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和平安康生活,碗中日月,就像國家變化一樣,只有碗裏的糧食充足了,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富強起來。

左錦怡:碗中日月

陽光正好,清風徐徐,空氣中都氤氳着花的香,鳥兒枝頭歌唱,如嬰兒的夢囈一般,這碗中的日月,是整個世界。

歲月變遷,時間流逝,日月交替,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常憶起那時耳邊的呼喚:“喫飯了,喫飯了,每次一到喫飯都要人喊幾遍。”那時是快樂的,拿起飯碗,喫什麼都是香的,碗中的歲月,不過如此。

小時候的碗,上面總是五顏六色,有着許多的卡通圖案,那是大人爲了哄小孩喫飯的,我的碗亦是這樣,到喫飯的時候,看到這晚,我的心情都變得好了一些。

碗中日月,何其平淡,歲月靜好,你我

安好。

如今這碗早已被歲月磨平了棱角,上面的顏色也不再鮮豔了,它的年紀也大了,它也經歷了許多,可儘管它滿目瘡痕,但它陪伴了我成長,記錄着我的歲月。

     

葛穎:碗中日月

小時我常像跟個屁蟲一樣黏在爺爺身後,因爲我知道只有這樣他纔會給我做更多的木頭玩具。

在那夜色昏暗的傍晚,我和往常一樣拽着他的衣角吵着讓他幫我做一個既能玩又能喝水、還能上餐桌的玩意。經過我的一陣死纏爛打爺爺只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他把我帶到一片樹林,爺爺說這片林子裏充滿着他的童年,他的快樂。我環繞一週發現這裏的樹木都是長了上千年的老樹,讓我砍它們我實在於心不忍。走出林子隨便在路邊找了一個稍微粗一點的樹木,我們倆把這棵樹擡了回家,不久一個用木頭做的碗大功告成,看見他額頭滿是汗水我不經意地想:看似一個在普通不過的竹子碗背後需要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呀!

我已漸漸長大了,但這個木頭碗依然留在我的書桌上,每時每刻的提醒我不管再苦再累都要堅強。

碗中日月陪伴我走過無數個春夏秋冬,碗中每一道劃痕也記錄着我的美好童年!

曹懿暢:碗中日月

天漸漸變暗,夜晚的星星在空中閃爍,圍在月亮身旁,像姐姐和我端着碗大麥粥,圍在外婆身邊。碗中日月,喝的亦是美好。

大麥粥,外婆說以前沒錢買米喫的時候,大麥粥是常常的喫食,因爲大麥粥用到的米不多,主要是大麥,那時候大麥極便宜。大麥粥的做法也是極簡的 : 把大麥用水調開的同時,把少許米燒開,後將大麥倒入鍋中攪拌,再煮,等鍋開之後就可以喝了 。爲什麼是喝呢?因爲以前大麥粥很薄 ,基本不用怎麼動筷子 。

我是不太喜喫大麥粥的,我覺得它有股說不出來的味兒;但外婆他們卻是極愛喫的。每次盛碗大麥粥,會很快喝完,但外婆喝完後會掰下一小塊饅頭,用饅頭再把碗底的粥刮喫乾淨後纔算完。但現在想喫,也喫不太到了。以前的大麥粥大麥是粗的,現在變細了,味兒也成細的了。現在一碗下肚 ,基本飽了 。

碗中日月,喝的亦是美好。

鬱丁堯:碗中明月

民以食爲天。

月餅,想必是家喻戶曉。中秋節,最重要的就是賞月和喫月餅。月亮是文人墨客常常吟誦的對象,從最初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都是古人對月的抒情。由此可見,月亮早已浸潤中華兒女數千年。

每到中秋佳節,家家戶戶也會喫月餅。雖然許多在外的遊子無法回到家鄉,但他們仍可以喫月餅來懷念故鄉。

在當今,中秋節喫月餅、賞月,它更能體現人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一個小小的月餅,包含了對家鄉的思念。

由此可見,一個小小的月餅傳遞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更是家庭之間的真情!

陸泓亦:碗中日月

碗裏總是有數不盡的美食,而童年的幸福,或許就是在夜裏已經鑽入被窩後又死纏着媽媽做的一碗黃澄澄的雞蛋羹,或者是因爲怕太涼而讓它慢慢融化在碗裏的一根冰淇淋。孩子總是最容易滿足的,好喫的東西只要一口,快樂便會在舌尖嘴角盡情地舞蹈了;而孩子又是最不容易滿足的,即使嘴裏塞得滿滿的,心裏也會想要更多。

美食是我的生活態度,即使是一盆白米粥,也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喝法,生活總不會是一種味道,只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總能品嚐到喜悅和幸福。

人間至味是清歡,碗中明月名童年。

張和:碗中日月

今年是個很好的豐收年。

袁爺爺走了,但他的雜交水稻永遠也不會離開我們。我走出大門,一陣熱風拂過,田裏的水稻形成一片青綠的風景,配着天空中小朵的雲,美極了。

自小便被教育着一飯一食來之不易,而這條人盡皆知的標語幾乎隨處可見。媽媽說小時候窮,只能喫一碗茶泡飯配鹹菜,白色的碗上缺了個口,清清的水裏泡着米飯,一碗便抵過了那段日子裏的其他食物,勉強熬過了喫野菜過活的日子。

現在喫一碗飯,要配上其他可口的蔬菜肉類,有時候不是周芷若對張無忌的餵飯態度,我們還不肯喫。哪裏知道一碗茶泡飯,甚至是一碗米飯,是多麼難得啊!

輕輕地戳一下水面,蕩起一陣漣漪。像是一句流傳已久的格言,又像是先祖對我們的勸誡,這樣的話,聽了千百次,有時卻怎麼也聽不夠。

顧張陽:碗中日月

坐在屋外的院子裏,月光正穿透樹葉間的縫隙照進來。

早晨,太陽是今天烈日的幕後主手,大早上的屋裏有點熱,看着屋外的大樹,都說樹蔭之下好乘涼,便端起自己的那一碗麪跑到樹下,與屋內對比了一下,的確涼快許多,伴着這絲絲涼勁,迅速的把面喫完,看向碗底,很亮,很刺眼,但並不是一大塊亮斑,中間還有一片一片的“葉子”。

等到了晚上時,家裏也涼快許多,但爺爺他們說家裏還是很熱的,我們把桌子搬到屋外的大樹下去吧,等菜都喫完了,能在剩下的湯汁裏看到正在抖動的月亮,它現在不是很圓!

碗中的日月各有各的不同!

葛怡萱:碗中日月

雞蛋在桌面上輕的一磕,我下意識的把被燙到了的手放在耳垂上。我快速的壓着雞蛋在桌子上滾了一圈,一圈的殼都出現了裂痕,我一點一點剝着,幾乎每剝兩下,我都要把手放到耳朵上。終於一個蛋剝好了,把它掰成兩半,放到稀飯裏。

用勺子舀起蛋黃,一口吃了下去,再趕緊喝兩口湯。就這樣面不改色的喫掉了蛋黃。忽然想起小時候扭扭捏捏,不願意喫蛋黃的樣子,忽然有些感慨。

當我才幾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給我喂蛋黃。她將蛋黃放在牛奶中,用勺子貼着碗邊碾碎,在碗裏攪拌攪拌,原本白白的牛奶變得黃燦燦的,變得有些濃稠了,我就是喫着這個長大的。

看着碗裏剛剝的雞蛋,這段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幾年的日月,似乎都在這碗中。

顧文軒:碗中日月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不乏與天文相關的飲食習俗。

就說中秋節吧,是月亮一年中最圓的時候,而在這個節日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月餅了,據說早在殷商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爲了紀念太師仲聞的太師餅,傳說這就是月餅的始祖。到了漢代,張騫初始西域時引進了芝麻、胡桃,爲月餅增添了輔料,稱爲胡餅。到了唐代,唐太宗跟楊貴妃賞月的時候喫胡餅,唐太宗覺得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爲其取了月餅的名字,從此月餅這個名字就流傳了下來。

關於月餅,和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也有關聯——后羿射日,在後羿射下九個太陽後,他的妻子嫦娥因不願把他巧合下得到的仙丹交給惡人便自己吞下,後來人們便以月餅紀念嫦娥。月餅是中秋節必喫的食物,象徵團圓和睦,每每提到月餅都會不夢迴想起一家中團聚的情景。

和日月相關的飲食習俗還有很多,這些象徵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成一鑫:碗中日月

說起碗,總就是在碗櫥裏躺着。到了飯點,出來活動一番,進水池裏洗洗刷刷,又              回到碗櫥裏打盹。終是如此,深鎖碗櫥中,與日月之光,失之交臂了。

只有飯點時,碗從碗櫥中一躍而出,向主人展示自己勻稱的身段。藍瓷的,古典優雅;骨瓷的,素靜簡明;純色的,渾厚深沉。更有鍍金流彩的,華麗雍貴,金碧輝煌。

就待把飯菜往碗裏一盛。青瓷碗裏幾樣菜蔬,骨瓷碗裏滿滿米飯,以白襯,以雅託雅,顯得蔬韻綿綿,稻香悠悠。那土黃色的大碗,一大勺紅燒肉澆下去,粗曠豪放。鎏金小碗呢,也許是一方點心,小巧玲瓏再玲瓏。怎能不發食慾?

人們看着,品着,贊着:這碗配的真好。碗,自成了日月。

飯點過了,碗又回了碗櫥。不沾日月之光,它不躁;貢獻他人以美,它不焦。碗中,自是日月。

陳顧昕:碗中日月

黑暗交織的夜晚,茫然若失。飢餓充斥的日子,空虛寂寞。走到一方桌前,卻總有一隻碗,滋潤着這無味的日月。

夜深了,我邁着沉重的步伐,遲緩地走踏入了家門。被榨盡最後一絲體力的我,己經無法再進行思考。機械地拉開桌椅,機械地坐着。眼前似乎有一股粘稠黑暗,固固地將我釘在了之中。

一隻碗卻恍然划進了視野,只見一股熱氣撲面而來,使眼中不由多了份閃光。手捧着碗,心裏則格外的實在。直勾勾地望着,看着,盯着,那碗中彷彿承載着令人振奮的希望。那碗中也彷彿滋潤了日月。

日日月月,碗被我們捧起,又放下。當熱氣散盡,美味流失。碗便又被我所放下,收拾乾淨。但我知道,這碗總會在勞累之時,給於我以生的動力。碗中填滿的,卻似那日月。

王陳成:碗中日月

今日七夕,不知今夜的月亮是何等光景?昨夜的流星雨,萬顆星辰劃過天際,一剎間,留下無數人的殷切願望…

七月半,着了多少男女的朝朝暮暮,情深纏綿。那牛郎織女今晚可是在鵲橋相會。但同時,不少人家開始忙活起來。餃子,五子,巧酥…

奶奶在廚房做着巧果,七夕的傳統甜品。俗話說:“七夕喫巧果,能使手巧。”巧果個個小巧玲瓏,晶瑩剔透,樣式多樣。圓形的、心形的、兔型的…巧果極具特色,對於烹飪技術極爲苛刻。奶奶手法極爲巧妙,芝麻一灑,麪粉一揮。雞蛋一敲…一套動作行雲流水,羨慕極了。

碗中的巧果便是那日月,是家人相思之物,是情人愛之象徵,更是中華傳承文化…

碗中的酒倒映着明月倒影,明月清晰可見,輕吹可破,遠方兩個模糊身影,可是牛郎織女?

鄭彤彤:碗中日月

站在草地裏,仰望天邊,一抹紅意喜上梢頭,日出了,給這個蒼涼的天空增添了一絲暖意,坐在大門前喫着早晨,看着碗中的日。

無法忽視,我的眼球就那麼死死地鎖定着它,眷戀得不捨得移開,初日的色彩是妖嬈的。潤紅的日和着多彩的霞,給早起的人帶來了些許興奮。

傍晚,一縷縷嫋嫋的炊煙從窄巷的每一個煙囪裏筆直而上,夕陽要比正午的大兩三倍。夜晚,繁星初上,月亮也笑彎了腰。細細的月牙兒像把金色的鐮刀,收割着最美的風景。想着小時候,大概最快樂的事就是放學後與同學在窄巷口分別,然後步入幽長的窄巷中。喜歡獨自在窄巷中散步,在周圍便是青苔的石板上,脆生生地踩上去。這綿綿細雨中,窄巷顯得更加朦朧,像走進了夢境。

南風過境,所有的風景都化作潺潺的流水鐫刻在心底,看着碗中日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