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中元节


1

早些年,小城的北面,有一条河。还有个很好听的名,柳叶河。鬼节那天,就在这里放河灯,不用往远走,很方便。

可是,这条河的河水,本来就像柳叶那么细,流着流着,比柳叶还细了。最后,细到一滴水都见不到,河,成了一道干土沟。

这样,塔下的人就不能放河灯,改成放旱灯。就是在十字街小胡同道边的旱地上,放灯。

2

小城有家卖豆油的店铺,油桶里的底子,积攒不少油渣子。这油渣子,遇到明火,可以燃烧,成了做旱灯的重要材料。也容易做。谁家都有穿破的旧棉袄棉裤,把棉花掏出一些,和豆油渣子掺乎在一起,再揉成一个个小圆团,就成了。

鬼节这天,整个上午,都是做旱灯的时间。家里有十几岁的孩子的,给她个破葫芦瓢,去卖豆油的店铺,要油渣子。

小城只有一家这样的铺子,想要的人多,就得排队。有时候,弄不清谁先谁后,常常打起来。排队没别的事,有人打架,可以看热闹,跟着起哄,是件有乐子的事。

要到豆油渣子,拿回家,大人会给几分钱,就跑到玉生德买瓶带颜色的汽水。小口小口的喝,能多喝一会儿。

3

从吃完晌午饭,到天黑放旱灯,这么一大段空着的时间,还有件大人孩子都睁大眼睛等着的事,那就是看野台子戏。

唱野台子戏的所有花销,小城住户不用分摊,由酿酒的白家烧锅,玉生德,幅兴公几家大店铺轮流做庄。

今年,轮到了白家烧锅。有人开玩笑,开戏前,千万不能吃饭。要不,无论生旦净末丑,全得喝成醉鬼,在台上耍酒疯了。

戏台,在幅兴公木铺院外。搭台子的时候,用木方子木板,可以顺手拿过来。破损的,不用赔偿,掌柜的还指派小徒弟出来帮忙。另外,唱戏的角,在账房那间有大玻璃窗的屋子里,拿着小瓷壶润嗓子,也方便。

离开演,还有半个时辰,不少人大呼小叫的,拥到台子前,争着抢着要占个好地方。离台子最近的正中心位置,已经摆上了一把紫檀木做的太师椅。这是幅兴公掌柜的,特意为小城老寿星,88岁的冯老奶奶预备的。

鬼节的戏码,自然离不开鬼戏。今天唱的是“洪洋洞”和“碰碑”。

陪冯老奶奶来看戏的小孙女,对奶奶说,“奶奶,今天唱鬼戏,挺吓人的,别看了。”

冯老奶奶一张嘴,吐了一口痰,吐得老远,随后抹抹嘴巴,说,“奶奶我都快成鬼了,还怕什么鬼戏,看。”

小孙女说,“奶奶,看你刚才吐痰的劲头,离那天,远着呢。”

4

天黑下来,到了该放旱灯的时候了。各个家,都抢着放。

出门,先点着一个,当作火种。然后沿着门外小路,点着另一个。就这样,隔个七步八步的,点着一个。

其他人家,在自己门外小道上,也这样点。

旱灯放得最多的地方,是古塔下。这里游荡的鬼魂多,成了聚集最密的地方。它们都想早点抢个旱灯,早点去投胎。人们愿意给它们提供方便,这是做好事,就纷纷来到这里放灯。放得多了,一圈一圈把古塔围起来,像落在地上的星星,在夜空中闪亮。放灯的人,心里也亮了。

小城管理所,害怕因为放旱灯出现火警,就派出人四处查看。派出的人,手里提一面铜锣,当当当敲几声,接着扯开嗓子喊,“当心灯火,平安过节!”

三一群俩一伙的小孩子,跟在这人身后,跟着喊。铜锣声,喊声,在这条胡同响完,又在另一条胡同响起来,吵得这家狗和那家的狗,朝着门外,不住声的汪汪大叫。

有的灯灭了,看见的,就扯着嗓子喊,“鬼把灯抢走了,鬼来了。”

出来看热闹的小女孩,听到叫声,吓得赶紧往家跑。男孩子在后面放开嗓子,追着叫,“鬼来了,是个扎小辫子的女鬼!”随后,是一阵嘻嘻哈哈的大笑。

小城有怀孕的女人,特别是快临盆的,七月十五鬼节这天,特别提心吊胆,不敢举手不敢迈步的。要是不小心动了胎气,生下孩子,那就是生下个小鬼,得懊恼一辈子。直到过了半夜子时,已经是七月十六,鬼节过完了,才捂着肚子,大大松口气,念一句阿弥陀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