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玲瓏

   

      孔子是儒家的開山祖師。在他之後,儒家在發展中分爲多個學派,其中“儒分爲八”的說法最爲盛行。

      而老師希望我能夠看清人性的八個面,能夠讓自己在爲人處事時,學會靈活判斷,也能始終走在人生正途上。 

      明天就要正式上班了,這幾天非常忙碌,很少有時間休息。可能忙碌,纔是成年人的常態吧。現在靜下心來寫“畢業論文”,也算是一種儀式!

      上網百度,找到較爲權威的內容。自從孔子死後,儒家被分爲八派。這源自於《韓非子·顯學》,其文曰:“自孔子死後,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1、子張之儒:子張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學業出衆,與子夏、子游齊名。曾經跟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之間遭到過圍困。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淪問題,在《論語》中記其向孔子問學達二十次之多。他很有上進心,想從政爲百姓做事,然而終身未做官,這未嘗不是一種遺憾!他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這也反映出他是一個注重道德修養的人。然而子張的秉性有點偏激,常受到同學們的排擠。孔子也曾批評他”師也過”,“師也闢”。子張總覺得自己有高尚的理想,就不太願意同流合污。這雖是好事,但有時候容易偏激,老師認爲過激也是不好的事。

      反觀自己,過去總覺得自己不願意合羣,認爲一幫喫喫喝喝的人就是在浪費時間,後來自己常常遭受排擠。有時候,理想過於遙遠,也需要短暫的融合,好做到韜光養晦,但始終不忘記理想。

      2、子思之儒:首先說明,我對子思並沒有過多的學習,並不是很瞭解。在百度上,對於子思有兩種說法。一位是孔子的弟子名原憲,一位是孔子的孫子名孔伋。很多人認爲,子思是孔子的弟子。子思在學術淵源上師從曾子,注重對君臣等禮制的維護,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誠信,不貪圖安逸富貴,都很有曾子的風範。在《孟子·公孫丑下》、《孟子·萬章下》、《孟子·離婁下》中有對他的記載。

    一個人學識和智慧可以不好,但道德絕不能敗壞,要時刻注重自我修養。

        3、顏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僕、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爲以顏回爲代表的。

      要知道,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這點顏回做得很好,一旦食一瓢飲,就能夠樂在其中。另外對於犯過的錯,絕對不貳過,很有執行力。但英年早逝,也沒有留下著作,其傳承脈絡已不可考;我不能說因爲他窮就早死,但還是想說要有物質基礎,才能夠更好的活着,才能更好的追求理想。

        4、孟氏之儒:學術界認爲“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爲代表的,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孔子之後,孟子集儒家之大成,在儒家中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老師常常告訴我,孟子是將儒家思想進行昇華的人,學了孟子還可以提高口才和寫作能力。留個念想,下次好好學習!

      5、漆雕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語·弟子解》作漆雕從),學術界一般認爲“漆雕氏之儒”足解》作漆雕從)。

      漆雕開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讓他去做官,他說對做官沒有信心,孔子聽了表示很讚賞他的行爲。意味着他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擔心自己不能成爲好官,說明他有責任心。

      漆雕開具有不屈的勇氣,《韓非子顯學》中說:"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爲廉而禮之。”在對人性的看法上,主張性有善有惡,《論衡·本性》中記:"宓(不齊)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功;論情性,與世子(世碩)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根據這些資料,現代學者研究認爲:"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弟子中任俠派;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正義。正義代表公平、正直。這個社會有絕對的公平嗎?我想是沒有的,但是內心渴望有一絲的公平,也希望能爲公平出一分力!

      6、仲良氏之儒:據郭沫若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說的陳良一派。據《孟子"記載:“陳良,楚產也,悅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據陳奇猷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是《禮記檀弓上》所載的仲樑子—派仲樑子,東漢鄭玄在《禮記注》中說是魯人。據《禮記檀弓上》記:"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樑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又《毛詩傳》中引有仲梁語,而《毛詩》源自子夏,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

      如果是曾參和子夏,我倒有些瞭解。曾參以“忠恕”去應對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當時還把老師氣得摔門而走。後來他也有自己的成就,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另外,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爲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參年輕時可能不理解老師的用心,但還是要堅持學習,堅持走在人生正途上,才能夠有所成就。

      而子夏,性格陰鬱,勇武,爲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爲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然而孔子曾經對子夏說:“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這句是孔子知道子夏很聰明,文學修養好,但是隻注意到細枝末節,並沒有對事物整體把握,所以孔子提醒他要做君子儒。所以,我要有大局觀念,以後每天聽聽《新聞聯播》,有助於瞭解時事。

      7、孫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爲“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爲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者之一;

      在政治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爲”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除那些傳承荀子經學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爲法家巾的代表人物。

      8、樂正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一派也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系。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爲曾子弟子樂正子春,此人以孝道聞名,《禮記》、《呂氏春秋》等多有其孝行的記載。

      無論是誰,如果能夠做到孝順,這也是儒家思想在傳承。這兩天我的眼睛快瞎了,好幾次跟父母視頻都睜不開眼睛。生活可能就是這樣,慢慢就會越來愈好的。但也不要忘記,常回家看看。

      好久沒走出去與世界打交道,總會碰到生活中很多小不如意。這是常態吧!沒關係,請相信未來會更好。明天就進單位裏,少說話多觀察!

      明早開始晨讀《論語》,並答應媽媽每天最多發一條朋友圈,就這樣幹吧!初心不變,使命在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