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

“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這是值得暢想的生活境界,但是如果真的可能遊走天下,又該看啥呢?

最近我得到了一枚高人的點撥。

遊走天下,可以從看建築着眼,而看建築,無論教堂、宮殿、廟宇和民居,皆可以從觀賞和考量屋脊開始。

簡而言之,看房子的屋脊(房頂),可以清晰識別地域,假如國內旅遊,河北、河南與湖北、安徽的房頂風格,雖然都屬於炎黃華夏一大家,但內中講究,就有大大的不同了。比如,前面說的河北大部分平原地區、山東西南部,平緩房頂利於保暖和存水,也擴大了曬糧和存糧的空間;甚至是抗戰期間,居然起到了利於戰鬥人員運動和物資流通的生死攸關的積極作用;但倘若七八十年前的地道戰、地雷戰,換個地方實施,一旦轉到長江流域地界,咱們父輩的土八路、神八路的飛檐走壁的功夫,非得要提高若干檔次,不是一身竄天猴的本領,即完全不可能瞬間跳過陡峭險仄的屋脊——尤其是徽居,房頂多呈銳角,平行或拋物線飛之,恐怕真的不太容易。

前一兩週,在弘毅樂學書院的“雲例會”裏聆聽了建築公司職場精英、設計藝術大咖湯若飛老師的“斗拱榫卯”微課,才知道屋脊這個事兒——於中國文化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話題,更是一個政治話題,如洋蔥頭是天主教,伊斯蘭教比較常見的風格,而尖聳入雲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多見於天主教堂,恐怕這是教義理念不同的緣故吧。

自從做了湯老師的學生,也跟弘毅樂學的小金老師一樣,挺入心和着迷的。我是在西洋南半球,沒事兒了,老是琢磨人家的房頂,看看有木有相通的啥故事。而小金老師呢,據說爲此頗也費心費力,“雲例會”翌日就去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和考察天安門、午門等古代皇家標緻建築的特點和門道,參悟其中斗拱與榫卯結構等等傳統建築的竅門和原理。說句實話,在朋友圈讀到她的相關圖文,深被她的認真和踏實的治學精神所感染和教育。

我記得“雲例會”那天晚上,小湯老師說過:中西方建築文化,一方面,看屋脊設計形式,另一方面,西方的建築多選石料,而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以選木料爲擅長,由此,後者達到了瀕於完美的使用木製材料的工藝技術、藝術。

聽到這些解讀和指導,頓時間有所開悟。我認爲,文化不同,百花齊放,淵源殊異,各有優長,但是當一個人或一種文化類型極擅長某種思想謀略和執行方法時,也往往容易偏狹,容易掉入自我認知的陷阱。

所謂“用慣了錘子的工匠,看什麼問題都是釘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然而,我從“雲例會”的分享和指教中,所獲得的啓迪,遠遠大過這個反思,所以,特別感謝弘毅樂學書院的同道,真心感激如湯老師等良師益友的分享!

師大鐵陀記於西澳辛丑年七月二十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