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就是有所取舍

最近读了《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更像一盆冷水浇在头上,熄灭了内心很多蠢蠢欲动的小火苗。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在交叉验证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说“一个至少十年的跨度用心做一件事。”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然而,外界诱惑太多了,在二十多岁的年纪里总觉得自己可以可劲折腾,不断给自己做加法,不停地奔波在各种社群、读书会、速成班等等,以为可以凭自己的才能闯一番,这种现象在一些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人群中尤其多。这群人对本科专业并不喜欢,也不精通,很多人甚至放弃本科的专业转向一些稍微培训就可以入职的工作。“迷茫”是这群人的代名词。

我看评论里,有人对作者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表示质疑,我反而觉得这是理科生的典型思维,以对生活影响权重较大的可量化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作为自变量,表现出的结果可以抽象为某种因变量,这是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常用方法。而且,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作者是通过“美元街”作为论据的,认为收入相似的家庭在消费决策上相似。

这会给人不太严谨的感觉,但质疑也好,作者提出的“北极星指标”也好,意义都不大,因为书名已经定位了这本书的读者,主要就是1万以下这个标准的人群,大约是35岁以下而且尚没有找到心仪工作或对现在专业不满意的年轻人。

从2020年月平均工资前十名榜首的这组数据来看,北京6909元位列榜首,位列第十的佛山已经降到了3568元。而拉低月平均工资的人绝不可能是占人数的50%,而更有可能是占到“二八原则”里的80%,甚至更多。再加上,当“421”“422”的家庭结构成为主流,未成年的孩子、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这一项的提升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这本书其实是给80%的大多数普通人想要逆袭到“20%的头部”提供了脚踏实地的方向。

正是这类人群的庞大,激发了职业规划的发展。认真读了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规划的研究深入,既有方向指引,也有可操作性的执行。可以说,给很多迷茫又执着的热血青年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人生可以逆袭,但是没有捷径。

我觉得,成长也是不断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过程,成年人的世界很现实,想要平衡很多的角色,终究还是有所取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