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若發現子女在慢慢地討厭自己,自己該怎麼辦?

人老了,若發現子女在慢慢地討厭自己,自己該怎麼辦?

儘管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這樣的事情還不算少數呢,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可能會更多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些事情。

人上歲數萬事哀,面對這樣的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論,各家是各家的情況,各人是個人的現實,但是能的話,還是想辦法解決爲好。

我的建議是:對症下藥。那麼就分作兩步走,第一步,查找原因。第二步,對症下藥。注意事項呢?當然就是循序漸進了。

先看第一步,如何查找原因。

第一:自己心裏敏感。

好多老人有心裏敏感的成分,也難怪,有的老人是退休不久。還有的是從領導崗位上下來的,相比較原先生活的按部就班,門前熙熙攘攘,退休後的生活也顯得百無聊賴了,沒有了往日的人來人往,自是心裏落寞。

所以,這樣的老人可能也會感覺到甚至連自己的孩子也疏遠了自己。

還有的老人,老伴去世不久,您可以想想,往日裏有人相伴,不一定話語有多少,獨守空牀也夠淒涼的,所以也有孤獨的感覺。而孩子們大多忙碌,所以可能有孩子們討厭自己的想法。

第二:子女們工作太忙。

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很快,人們壓力都大,加上子女們又有自己的子女,又要上學,又要生活,所以,子女們看望老人較少,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

所以,很多老人也有了子女們討厭自己的想法。

第三:子女們之間鬧意見。

這種原因是由於子女多造成的,即使僅僅一兒一女,也可能造成這樣的現象。

子女之間鬧意見,往往是宿怨,甚至有的達到了眼不見心不煩的地步,於是,老人這裏也就少來了,因爲誰都不願意簡單對方,久而久之,冷落了老人。

第四:老人們不曾一碗水端平嘍。

老人們對待某個子女偏向,做事兒一碗水端不平,極可能是造成子女不和、子女疏遠自己的根本原因。

俗語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兒,妯娌不和,叔侄兒不睦,姐弟反目,弟兄爲仇,大都有老人們摻和的嫌疑。

做某事兒不恭了,偏袒小兒了,心懷自私了,瞧不起這個卻巴結那個了,往往是很多心眼小、眼光短的老人所爲。

所以,這個屬於老人們自身的問題吧。

第五:因爲孫子或者外孫的教育分歧。

對下一代的教育,老人們是出於好心的,但是往往能達到出力不討好的地步。

因爲什麼?社會發現了,科技進步了,人們的觀念和現在的教育理念和幾十年前大不相同了!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教育相差太大了,甚至有很多當兒媳婦的、當女婿的對此心有敏感,甚至深惡痛絕。

而身爲當老人的,又由不了自己地想幫幫子女。這個矛盾普遍存在。屬於兩代人代溝的問題。

第六:結婚時候留下的後遺症。

很多家庭子女結婚時候,也就是嫁女娶兒媳時候,因爲彩禮因爲新房都不太愉快,爲以後的生活打下了伏筆。

貌似水波不興的婚姻生活,可能會在老人們年老以後爆發。

還有種可能,尤其家裏兩個以上兒子的家庭,也會在老人的養老問題上鬧騰得疙疙瘩瘩。因爲什麼?也都是以前分配不公導致的矛盾。

第七:雙方的衛生問題。

不是兒女(包括女婿、兒媳)有衛生方面的嚴格要求,就是老人們有清潔癖好。

這也是導致兒女有些討厭老人的原因。

第八:雙方的生活習慣差異。

這個就太大了。

年輕人和老人之間,不是作息時間有誤差,就是生活習慣不吻合,要麼就是飲食習慣差異大。

這些尤其凸顯在原先不在一起生活,後來老人和子女又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裏。

這些個原因,不得不重視。

如果第一步分析清楚了,那麼第二步就能夠知道怎樣去對症下藥了。

第二步具體有幾種方法:

第一:心理敏感,可能是由於退休後的失落感,或者老伴去世後的孤獨感所導致。

如果是這個原因,老人可以表示出來,直接和表達出來。

這樣的話,子女也會懂得老人的心裏落寞和孤寂,子女也可能多抽出時間,儘可能多地陪陪老人。

或者,老人們主動關心下子女的生活、工作情況。從而得到相互撫慰和溫暖。

老人也可以多到社區,參加些有益的文體活動。充實充實自己。

第二:越有出息的子女,越可能沒時間陪伴老人。

對於工作忙碌的子女,尤其對於那些身居外地的子女,真的是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唯有接老人過去居住,或者子女調工作。

我見過子女遠在海外的老人,有的是錢,卻沒有親情,孤苦伶仃。後來去世好多天,人們才發現。

對於這樣的孤寂老人,應該住到福利院去。

第三:子女們之間鬧意見,極可能會把這些矛盾表現在對待老人的態度問題上。

根本的原因是由於教育問題,直接的原因可能由於老人的做事不公平。

如果是這樣的話,老人首先應該分析,子女不和的原因在哪裏,可以適當調解,實在做不到,不必強求。搞得事情擴大化就不好了。

第四:一碗水端不平,是個大問題。

這樣的話,需要老人做出補救。比如可以對下一代更好些,暖暖子女的心。

老人即使老了,但還是有示範作用的,如果老人能夠改變對子女的不公平現象,子女也會對老人好起來的。誠心相待,甚至可以把自己當年的困難說出來,沒有幾個子女會認死理,不原諒老人的。

第五:對下一代的教育分歧問題。

如果是這樣的原因,我認爲身爲長輩的,應該以子女爲主,對孫子、外孫不要做太多的干涉。

生活上可以照顧,學習上就勉其爲難了。身爲長輩的,也可以學習下現在的新觀念,新的教育子女方法,以求獲得子女的認可。

第六:子女結婚時候留下的後遺症。

子女結婚時候留下的後遺症,導致老人的兒媳婦不孝敬自己,或者女婿和自己形同陌路,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身爲長輩,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身爲一家人,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兒,不給子女增添過多負擔,相信時間長了,兒媳也好、女婿也好,都可能會有所認知的。

第七:年老之後的衛生問題。

人老不講究衛生,是某些老人身上的毛病。可能是省喫儉用慣了,捨不得水電費。

但是,既然一起生活,那就最好講究衛生,別讓家裏有異味別讓別人皺眉頭。因爲有時間,講究衛生還應該是顧得上的。

第八:雙方的生活習慣差異。

南北方飲食差異、老人和年輕人的作息差異、原先不在一起後來在了一起暴露出來的種種差異。既需要老年人適當調整自己,照顧小的上班上學,更需要年幼的適應老人,照顧長輩的身體健康。

這是個長期的、細緻的事兒。

第九:自己的表現很重要。

作爲長輩的,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很重要,這也是讓子女尊重自己、愛戴自己的最好方法。

不要以爲退休了在家裏就爲所欲爲,而應該相互體諒和相互照顧。

第十:通過親戚如溝通。

如果子女確實疏遠老人、嫌棄老人。也可以通過關係親密的親戚,委婉地勸說和調解。當然得注意方式和語氣,別把問題擴大化。

第十一:通過社區溝通。

實在沒有至親的親戚,也可以通過社區、婦聯等機構進行勸說、調解。

中國人愛面子,家醜不可外揚,不到萬不得已,這些是沒必要和外人講的。最好還是通過親戚,最好是子女的長輩來做。

第十二:通過法律程序。

實在萬不得已,子女實在有拋棄老人的傾向,那就只好通過法律程序調解了。贍養老人受法律保護!

作者阿尚青子

圖片源於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