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偷拿父母100元被送進派出所:孩子爲什麼要偷?

前一段時間,江蘇南通的一對夫妻,拉着一個十來歲的男孩走進派出所,要求民警把男孩抓起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民警詢問得知,男孩是這對夫妻的親兒子,他想去同學家玩,因爲不好意思空手去,就偷偷拿了父母的100塊錢。

父母發現男孩的偷錢行爲後,立馬就把他送進派出所了。在民警的教育下,男孩認識到錯誤,向父母道歉並把剩餘的50塊錢還給父母。

同時,民警也批評了父母,應該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不要說犯了錯誤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會導致孩子害怕警察。

事情原本到這裏應該結束了,但是評論區卻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贊同民警對這對父母的批評,就是不應該讓孩子從小害怕警察。

但也有人質疑,認爲偷錢確實要進派出所,就應該害怕警察,難道偷錢被發現了,還要找警察幫忙嗎?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那麼毫無爭議地應該扭送到派出所,但這是十來歲的孩子乾的事兒,到底應該如何處理纔對呢?

有評論就從警察說的“合理合法的方式”提問:到底合理合法的方式是什麼呢?

身爲一個11週歲男孩的媽媽,我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我兒子偷錢,我會怎麼處理呢?

是直接送到派出所讓警察教育嗎?很明顯小題大做了,而且佔用了公共資源。

其實,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偷錢等偷竊行爲的時候,解決方法需要因人因事而異,不能指望“送派出所 ”這一招能“包治百病”。

【1】

孩子爲什麼要“偷”?

前一段時間,陝西寶雞的一位媽媽帶着兒子來到派出所“自首”,原因是男孩多次偷竊學校外文具店的鋼筆。

原來,男孩週三偷了一支鋼筆後,週五又去文具店準備偷筆,被老闆發現後,打電話給男孩媽媽,說要追究男孩的責任。

媽媽無奈,只好帶着男孩來派出所說明情況。民警問男孩爲什麼要偷筆,他說:“我的筆丟了。”

結合偷100塊錢跟同學玩的案例來看,孩子之所以偷錢偷東西,首先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雖然很多時候,他們並不能分清這種需求是否必須。

因此,孩子偷的首要原因是,需求得不到滿足。

無論是買學習用品、與同學交往等必須的需求,還是買零食、買玩具等不那麼必須的需求。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會滿足自己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偷,可能是偷錢,也可能是偷物品,而這種“偷”的行爲是否正確,他們當下還考慮不到。

廣州某心理諮詢中心的黃老師,曾接待過的五年級男生李明,從二年級開始玩遊戲,近半年來多次偷媽媽支付寶裏的錢,累計近萬元,全都用於購買遊戲裝備、充值等。

父母多次打過罵過,李明也承認偷錢是錯誤的行爲,但就是控制不住,父母沒有辦法,才帶他來尋求心理諮詢。

李明跟黃老師說,偷錢心好累,總擔心被父母發現,而且不希望偷錢行爲被老師同學知道,覺得很丟臉,因爲在別人眼中,他是懂事有教養的孩子。

爲什麼明知道偷錢不對,李明還要偷呢?是因爲他上幼兒園時,父母離婚後跟着媽媽,但是由外婆照顧他,外婆脾氣暴躁,很少顧及他的感受。

媽媽經常外出,爸爸又特別嚴厲,李明的內心非常孤獨,纔會陷進玩遊戲的漩渦裏,不僅能打發時間,還可以宣泄情緒。

因此,孩子偷的重要原因是,內心孤獨,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和引導。

明知道不應該偷,卻依然屢教不改的孩子,都是在向父母求助,他們的內心已經千瘡百孔,而父母糾結的還是孩子偷錢太丟人了。

父母們都知道“小時偷針,大了偷金”的俗語,因此一旦發現孩子有偷錢偷物的行爲,必定會嚴懲不貸,其實父母更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2】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偷”的行爲?

無論孩子是偷錢還是偷物,這種行爲肯定是錯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不要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非打即罵,而是要分類施策。

首先,給孩子適當的金錢支配權。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隨着孩子的逐漸長大,父母不僅要教給孩子如何使用金錢,更要給孩子一定的金錢支配權。

閨蜜小敏家9歲的兒子樂樂,上個週末拿了抽屜裏的50塊錢,買了一堆奧特曼卡片回來玩。

被小敏發現後,氣得她把樂樂狠狠地揍了一頓,數落樂樂不知道勤儉節約,更是覺得偷錢的孩子無藥可救了。

其實,孩子6歲以後,父母要給孩子適當的零花錢,比如每週5元錢,要求孩子把收入和支出都記錄下來,該用的錢就大方地用。

這樣孩子不僅不會有偷錢偷物的想法了,反而會懂得合理規劃每一分錢的用途,培養孩子良好的財商。

其次,給孩子充足的愛和安全感。

凱叔在微博上就介紹過一位心理醫生講述的案例,一個10歲的男孩,一年多的時間裏,從家裏偷了一萬多塊錢,買東西喫、買玩具玩。

父母發現後,打了男孩好幾次,雖然他承諾不再犯,但就是控制不住。心理醫生跟男孩聊過才知道,男孩成績很差,但是姐姐成績非常好。

父母經常表揚姐姐不表揚男孩,即使男孩有其它的優點,父母也視而不見。男孩的心理漸漸失衡,開始用偷的行爲來找到自尊。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壞孩子,但是所有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愛,當孩子正常的表達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時,他們就可能有不正常的行爲,比如偷。

無論孩子長得美醜,成績好壞,性格是否討喜,都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全然的愛,讓孩子知道父母無條件地愛他們。

只有孩子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中,內心的安全感,才足以支撐他們想要用錢的時候直接跟父母說,更不用以這種偷的方式與父母對抗。

【3】

父母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說,10歲以下孩子的偷拿行爲,只是早期不良行爲,並不一定會發展到盜竊的程度,往往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但是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是要明確告訴孩子,偷這個行爲是錯誤的,不能含糊其辭。

剛看到一則視頻,幾個男孩在一家玩具店裏,把玩具放進自己口袋裏,導致玩具店損失了800多元。

店員通過監控找到這幾個男孩,各家的父母都配合店員解決問題,只有其中一名男孩,媽媽電話不接,到家裏也找不到人。

好不容易聯繫上男孩媽媽,媽媽卻直接讓店員帶走男孩,表示不要這個兒子了,店員無奈只好把男孩帶回店裏,還得好喫好喝把男孩照顧好。

經過電視臺記者的多方聯繫,媽媽終於同意第二天見面協商,其實這種逃避的態度非常不可取。

身爲父母的成年人,都是具備基本的是非觀的,但是有時候卻並不能把正確的是非觀傳達給孩子,或許是對孩子失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教育失策。

但是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孩子做錯的時候,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錯在哪裏,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尤其是像偷竊這種法律明確規定的犯罪行爲,父母更要直接了當告訴孩子:“偷錢偷物都是 犯法行爲。”

北宋思想家王安石說過,明是非而後可以施賞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纔會讓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邊界,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