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問題

1.請分別闡述道統與法統,並論述道統與法統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且是如何孕育出中華民族的信仰的。

道統起自於聖人,道統以天道之流轉爲長,規範着終歸淪於塵土的王侯將相,雖然看似脆弱,但是實則十分的強韌,綿延數千年,演繹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史。法統歸於天子,天子主張自己的天命所歸,一個王朝的法統,百年之後也會灰飛煙滅,但是也會有新的法統崛起,這就是天命輪迴,演繹着中華民族的政治史。

所以道統表達的也就是天命的普遍性,不成天命者便無資格君臨天下,道統通過法統獲得現實的呈現。法統所言就是天命的特殊性。法統通過道統獲得精神自覺,二者相互對抗,又相互依賴,彼此延綿不斷,演化爲中國歷史的基因,孕育着中華民族的信仰。


2.你認爲歷史的秩序是如何建立的?如何維持歷史有秩序的那一面,或者說什麼因素可以直接導致秩序的失衡、歷史的走向?

歷史其實在真正的意義上,由成功者與失敗者共同鑄造的,成功者締造及特殊性的一面,使得具體的秩序得以成立,失敗者使秩序獲得其賴以維繫的精神價值,也就是普遍性的一面。

秩序的存續與活力,需要理想,財富,武德這三個要素,理想使秩序得以自覺,財富是秩序得以自養,武德使秩序得以自立,如果這三者能夠維持下去,那麼秩序就會充滿活力,倘若三者發生衝突,乃至分裂,秩序就會失衡,並且瓦解。

還有一個就是外在因素:像什麼天災,皇帝不行


3.請論述作者是如何理解歷史演化的動力機制的?制度是如何改變的?(提示:比如自生秩序,集權秩序)

其實人性當中的激情是歷史演化的根本動力,而這激情裏面也包含着慾望,所有的動物也都有慾望,但人之所以能夠站到食物鏈頂端,其中關鍵的原因就是人能夠合作,合作的過程當中,需要人們自己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穩定的秩序結構,而這就是自生秩序。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爲經濟與社會。

補充:所以自生秩序來源於社會經濟貿易的過程,來源於人們個體微觀層面的社會互動過程。

但劇烈的戰爭過程和持續的貿易過程會引起資源富集程度的較大變化,想要重建破壞的均衡,我們就需要一個更大規模的羣體,於是人類就從純粹的自生秩序開始,進入到一種有意識組織起來的政治秩序。

有意識組織起來的政治秩序,其起點通常就是可供支配的資源出現巨大變化,這會使某些羣體相對於其他羣體獲得特殊的優勢,掌握更大的力量,有能力推行一種基於暴力的統治,於是基於自生秩序的集權秩序也就出現了。我們可以理解爲政府。

補充:集權秩序來源於朝廷,自上而下,對帝國進行的總體控制。

所以說人類歷史的演化歷程,相當程度上就是制度與組織形式的演化歷程,制度與組織形式是個相對穩定的存在,而它們整合起來的像什麼人口資源等等的這些問題,都是在不斷的變動的,而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就構成了歷史演化的直接原因。


4.請論述地理環境、位置及運行邏輯對歷史的影響。其實就是地理是如何影響歷史的。

對於任何一個政治體而言,軍事能力和財政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而這兩種能力又都與自然地理有着深刻的關聯。

軍事能力與地理的關聯,就比如北方的騎兵不適於南方的水軍的作戰。

我們中國這片大地多元的地理結構就會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態條件,同時也會帶來各個區域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運行邏輯。而財政能力與地理的關聯,就是在於地理對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影響。

並且不同的地理結構與氣候條件會決定何種實體經濟是對當地最有效率的,所以剛纔說的那些,對於作爲體系的中國而言,都構成了其秩序,形成路徑及秩序持續能力的約束條件。


5.作者是如何看待中國的社會結構在古代曾經有的大循環,什麼是大循環?

其實中國歷史其實是有着生生不息的結構性的變化,這樣的一種結構性變化,會使得文明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存在,反覆的處在分離狀態,自我意識在追求與存在的重新合一過程當中,越來越像人們的普遍自覺的方向進展。

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自生秩序以及集權秩序,這兩種秩序的均衡實落爲某種顯性或隱性的制度安排,並且在這種均衡之中,如果過多的像自生秩序偏移,那麼帝國就會分裂解體,如果過多的向集權秩序方向偏移,那麼社會就會喪失活力,所以兩種均衡都不是穩定的,是需要不斷的磨合,才能找到恰當的均衡點,才能形成穩定的秩序。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大循環,恰好跟這個相關,因爲在大循環當中,其均衡被打破的初始動因通常是人口和技術的變化,會引發新的經濟要素的出現,將原來有的要素均衡打破,在古代,通常是君主能夠率先把握住這個新的經濟要素。

所以說在大循環的均衡重建過程當中,君主就是其中的主動方,所以新的均衡點會更加偏向集權秩序一方,這就像秦朝很短命的原因,但是下一個朝代可能就會吸取這個朝代的教訓,這樣也就重新完成了新均衡的構件,所以帝國社會會因此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個偉大的朝代就會開始。(仔細想一下,歷史不就是如此嗎?)

所以說在新的均衡當中,自生秩序一面會發生深刻的結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大循環的底層要素,這樣的一個動態過程當中,就形成了結構性的變化,也就是歷史大循環。


6.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大循環的定義了,那麼請你解釋第一輪的歷史大循環封建社會是什麼?他的形成,巔峯及瓦解,以及之後的軸心文明各個學派的主要思想。(比如儒家法家墨家)

封建社會在周代獲得完善,終結於秦政,終結此一均衡的技術進展,在於鐵器與牛耕的使用,以及竹簡的應用,伴隨着這個時代的自我瓦解,精神進入到自我反思階段,東亞軸心文明在中原大地上展開,思想自由的奔流,也就是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技術的進步與封建社會的終結,主要是有了新的生產技術,有了新的知識傳播技術,戰爭邏輯的轉換,大一統成爲未來中國不可逆轉的方向,新的均衡,只有在這個約束條件之下才能形成。之後就是軸心文明思想的開啓。

法家雖然非常有用,但是確缺乏超越性的關懷,也就是說,很難凝聚人心,到家雖然有超越性的關懷,但是卻沒有畫外圍制度的方案,也沒有師承傳統,所以非常難做,一個體系性的延續,只有如家在周代代表的是巫文化,關注天意人心,有表達天地秩序的禮儀,這是一種神祕而又重要的能力的傳承。


7.結合漢武帝,以及西漢,東漢,東晉,南北朝,唐朝解釋第二輪歷史大循環,豪族社會的,形成,巔峯,以及瓦解。

從漢武帝的時候開始出現終結於唐末,終結此意均衡的技術進展在於,水稻複種技術的發展以及印刷術的應用,隨着這個時代的瓦解精神進入到又一次自我反思,追求對於多種普遍主義精神要素的超越,開啓了下一個時代,更高層次的精神自覺的大門。

豪族社會的起因:文景之治給大漢留下了很豐富的積蓄,漢武帝用盡這些積蓄北擊匈奴,雖然有一些成效,但是中原的百姓們也過得很不好,戶口減半,足以說明這一切,其實戶口減半並不是百姓們戰死沙場,而是百姓們苦於皇帝籌借軍費而沒有節制,於是就拋棄田園,成爲流亡的農民,沒有成爲流民的人,也都隱姓埋名,託庇於豪族,這都是爲了逃避朝廷的作爲,所以當時也有一些豪族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以躲避中央的節制,所以就有豪族結盟,共抗朝廷的動力,中原於是就結束了,從秦皇到漢武的過渡階段,開始進入豪族社會,這就是豪族社會的起因。

豪族社會的巔峯:漢武帝以後均衡點,以更強的力度向自生秩序方向反彈,豪族社會越發是大,那些留名農民都投入豪門求庇,而這樣帶來的影響就是朝廷的稅基漸漸流失,西漢也就走向了困境,所以王莽就做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抑制豪族,但是豪族們肯定不會坐以待斃,於是就反抗了,最後豪族領袖劉秀的帶領之下,推翻新莽,建立了東漢,因此,劉秀的統治基礎就是這些豪族。

豪族社會的瓦解:在安史之亂以後,反面說明了唐朝的皇室與豪族實際上是共生關係,大唐是依靠豪族而建立了世界帝國,但是它的歷史使命也就此終結,人口的變遷與新的技術應用,新的財政資源,平民社會與海洋世界的浮現,慢慢的是豪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型的過渡逐漸開始,之後有了印刷術,使知識傳播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所以宋代科舉大發展,平民社會的官僚體系,終於可以從平民中選拔人才來充實,因此,中國歷史發展從第二輪大循環進入到第三輪大循環的週期。

其實在這個階段當中,安史之亂,意外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帝國在這裏獲得了新的財政基礎,並且進而促成了中原的社會結構,從豪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的過渡。


8.重點聚焦元明清,並解釋第三輪歷史大循環,平民社會的形成,巔峯及瓦解。

古代平民社會,從北宋開始終結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終結此意均衡的技術進展在於西方現代經濟與知識的進入,而一瓶傳統資源已經走到極致的普遍精神,在此時代末期到來的外來精神要素衝擊之下,自我瓦解開始,其對更大的融合的追求。


9.你認爲在第三輪歷史大循環之後,還會不會出現新的一輪循環?那麼這個循環具體又是因何而起呢?又會因爲什麼而泯滅?

其實會出現的,因爲兩次結構性的變化之間可能會有一個相對短暫的過渡時期,是爲多重均衡當中的不穩定狀態,但它最終會收斂到一個更富穩定性的均衡上去,而幾次社會的結構性變化,是在君主內存貴族官僚平民等諸多力量羣體的不斷變化,結盟關係當中具體實現的。

在這之後的又一次社會結構變遷,便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浮現的現代平民社會,其發展到現在還沒有完成,區別於古代這一次新的經濟要素不是出現在帝國內幕,讓皇帝有能力將其綠先結合爲自己的力量,而是出現在帝國外部,並且帝國永遠沒有可能性,將其進行內部化整合。

所以這一次大循環的起點並不是新的均衡點,向集權秩序方向偏移,而是向自生秩序方向偏移,舊的均衡被打破,國家走向解體之後的歷史任務便是將均衡點,再向集權的方向回調,重建統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