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一段名人名言

正如楊絳先生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這一段最好不要用,因爲被無數人引用過,缺乏新意。)

偉大不在於身份地位,不在於你做什麼,而在於你的心態,你如何做。內心有偉大的慈悲博愛,你就是偉大的人,自然不同凡響。

【釋義1】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淡定從容、偉大慈悲博愛,都可以稱作偉大?如果這樣說,每個人都有慈悲的一面,都有資格稱作偉大。但博愛這兩個字卻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內心的偉大,這句話似有主觀唯心之嫌,更有自我拔高之嫌,不可視爲圭臬,一概全信。

再有,“偉大不在於身份地位,不在於你做什麼”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是現實生活的悖論。這類似於稍有身份地位的人,就可以不用到田間勞作,工廠打工,還能在月光下襬上一張安靜的書桌,胡思亂想,詩情畫意。還能被人來尊稱爲先生和太太。還可以效仿《水滸傳》裏的稱謂,在內心裏把下人喚作小廝。然後對着月光內心滿懷愜意地寫下他自己認爲的詩和語錄。

許多人不懂得創新,文章中應用許多名言警句,結果沒有體現出自己的深刻,卻暴露出自己的平庸。

【釋義2】這句話的第一段本身就自以爲是地生活陶醉在自己有限認知非此即彼的兩極世界裏,字裏行間選詞着句都充斥着作者人對平庸的極端貶低和排斥,殊不知偉大都是來自於平庸中的遴選和創造。我想這長期被種教育出來的人,只能是曲高和寡,難接地氣,最後陷入唯心本本的主義,和思想認知上的平庸。

如果,以此爲思想圭臬和行動指南來ZGLZ,不誤入歧途TXDL纔怪!

再說引用,我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人微言輕”這句成語。說的就是學習的艱辛和成名的艱難。起初,正因爲每個作家在成名之前的人微言輕,所以纔要引經據典,拉大旗作虎皮,我想每一個成功的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曾經做過,甚至在成名之後同樣也在愛不釋手,繼續在做。

曹霑,曾經在手中緊握包漿了一生的那部《石頭記》,也曾被世人嘲笑爲不切實物的亂寫。在來世成名以後,卻神奇地成爲了“創造”。曹霑如是。王小波亦如是。

讀書的目的是知道別人寫了什麼,然後避開不用,而不是用被無數人引用過無數遍的陳詞濫調來濫竽充數。

如果你真正領會了別人的話,一定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而忘記別人的原話。如果你忘不掉別人的話,說明你還沒有得到它的精髓。

【釋義3】世人常把學習混爲一談,其實,一個人思想認知和行動修爲上的提高通常分爲“學”、“習”和“做”三個部分,而且是缺一不可。這樣全過程地堅持下來,纔可稱得上是“真學問”。

所謂學,就是看別人怎麼想?怎麼做?在現實上稱作讀書和實踐。

所謂習,就是模仿別人怎麼想?怎麼做?並最好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自己的思想認知和實踐當中去僞存真,找出真理,來指導行動。

不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還是不自信,沒有入道,只是得到了一些形式和皮毛。

當你覺得自己引用了一段最精彩的話時,這段話可能正是你的敗筆。

許多人的文章過於講究修辭,結果華而不實,徒有其表,只能感動自己,不能感動讀者。

【釋義4】不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有不自信的成分,更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思想認知上的不成熟,每個人的在自己思想認知上破除自我,刷新自我和形成自我都需要一個很長的反芻消化過程,喜劇大師宋丹丹有言:“誰也不是坐着火箭出生的”。

一個人無論在思想、語言、還是在行動上輕視貶低別人的同時,就是在貶低自己。

每個人的思想認知都是主觀的,學習提高和進步的最緊要處就在於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儘可能多的向客觀世界的真理方向來不斷修正,儘可能多的達成兩者的規律契合。

世間最可笑的,無過於一個人總在試圖用今天的來教導在船邊畫上記號,讓行走在後邊的人去“刻舟求劍”。

每個人的成功,都需要一段自己追尋的過程。如果沒有,除非你去不學無術,請客送禮。

文學之美,有多重形式,有思想感情的樸實之美,更有日月萬物的光華之美。如果千篇一律都去認同趨向樸實之美,那麼恐怕全世界賣化妝品的商人都要死掉了,你還化個什麼妝?

【最後】世間常講“行勝於言”,教育家也常講“知行合一”和“厚德載物”,不要一生只幸運寫下或留下幾個字就滿世界自我膨脹,自稱偉大,若下定義,你充其量就是一個有些名聲的文人而已。更何況你跟那些“知行合一”的思想創造者、實踐行動家,社會改造者都差得很遠,腳踏實地做好一個文人,不要自以爲是、思想膨脹,更不要旱地拔蔥。可好?

先生的稱謂,不是那麼好當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