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一段名人名言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一段最好不要用,因为被无数人引用过,缺乏新意。)

伟大不在于身份地位,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的心态,你如何做。内心有伟大的慈悲博爱,你就是伟大的人,自然不同凡响。

【释义1】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淡定从容、伟大慈悲博爱,都可以称作伟大?如果这样说,每个人都有慈悲的一面,都有资格称作伟大。但博爱这两个字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内心的伟大,这句话似有主观唯心之嫌,更有自我拔高之嫌,不可视为圭臬,一概全信。

再有,“伟大不在于身份地位,不在于你做什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现实生活的悖论。这类似于稍有身份地位的人,就可以不用到田间劳作,工厂打工,还能在月光下摆上一张安静的书桌,胡思乱想,诗情画意。还能被人来尊称为先生和太太。还可以效仿《水浒传》里的称谓,在内心里把下人唤作小厮。然后对着月光内心满怀惬意地写下他自己认为的诗和语录。

许多人不懂得创新,文章中应用许多名言警句,结果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深刻,却暴露出自己的平庸。

【释义2】这句话的第一段本身就自以为是地生活陶醉在自己有限认知非此即彼的两极世界里,字里行间选词着句都充斥着作者人对平庸的极端贬低和排斥,殊不知伟大都是来自于平庸中的遴选和创造。我想这长期被种教育出来的人,只能是曲高和寡,难接地气,最后陷入唯心本本的主义,和思想认知上的平庸。

如果,以此为思想圭臬和行动指南来ZGLZ,不误入歧途TXDL才怪!

再说引用,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人微言轻”这句成语。说的就是学习的艰辛和成名的艰难。起初,正因为每个作家在成名之前的人微言轻,所以才要引经据典,拉大旗作虎皮,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曾经做过,甚至在成名之后同样也在爱不释手,继续在做。

曹沾,曾经在手中紧握包浆了一生的那部《石头记》,也曾被世人嘲笑为不切实物的乱写。在来世成名以后,却神奇地成为了“创造”。曹沾如是。王小波亦如是。

读书的目的是知道别人写了什么,然后避开不用,而不是用被无数人引用过无数遍的陈词滥调来滥竽充数。

如果你真正领会了别人的话,一定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忘记别人的原话。如果你忘不掉别人的话,说明你还没有得到它的精髓。

【释义3】世人常把学习混为一谈,其实,一个人思想认知和行动修为上的提高通常分为“学”、“习”和“做”三个部分,而且是缺一不可。这样全过程地坚持下来,才可称得上是“真学问”。

所谓学,就是看别人怎么想?怎么做?在现实上称作读书和实践。

所谓习,就是模仿别人怎么想?怎么做?并最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自己的思想认知和实践当中去伪存真,找出真理,来指导行动。

不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不自信,没有入道,只是得到了一些形式和皮毛。

当你觉得自己引用了一段最精彩的话时,这段话可能正是你的败笔。

许多人的文章过于讲究修辞,结果华而不实,徒有其表,只能感动自己,不能感动读者。

【释义4】不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不自信的成分,更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思想认知上的不成熟,每个人的在自己思想认知上破除自我,刷新自我和形成自我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反刍消化过程,喜剧大师宋丹丹有言:“谁也不是坐着火箭出生的”。

一个人无论在思想、语言、还是在行动上轻视贬低别人的同时,就是在贬低自己。

每个人的思想认知都是主观的,学习提高和进步的最紧要处就在于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尽可能多的向客观世界的真理方向来不断修正,尽可能多的达成两者的规律契合。

世间最可笑的,无过于一个人总在试图用今天的来教导在船边画上记号,让行走在后边的人去“刻舟求剑”。

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一段自己追寻的过程。如果没有,除非你去不学无术,请客送礼。

文学之美,有多重形式,有思想感情的朴实之美,更有日月万物的光华之美。如果千篇一律都去认同趋向朴实之美,那么恐怕全世界卖化妆品的商人都要死掉了,你还化个什么妆?

【最后】世间常讲“行胜于言”,教育家也常讲“知行合一”和“厚德载物”,不要一生只幸运写下或留下几个字就满世界自我膨胀,自称伟大,若下定义,你充其量就是一个有些名声的文人而已。更何况你跟那些“知行合一”的思想创造者、实践行动家,社会改造者都差得很远,脚踏实地做好一个文人,不要自以为是、思想膨胀,更不要旱地拔葱。可好?

先生的称谓,不是那么好当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