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筆記

短評

★★★★★ 大明命運的草蛇灰線,大明需要的或許是一場掃黑風暴。


筆記

  • 大明地方官員一向的治政思路是以穩定爲主,不出事什麼都好說,至於講不講道理還在其次。下頭老百姓們也明白這個邏輯,所以碰到什麼糾紛,甭管有理沒理,先鬧一陣。鬧成了,官府往往就會按鬧分配;鬧不成,也是法不責衆嘛。
  • 一個負責任的官府在推行政策時,一定會準備好相應的疏導方案,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卻不去想後續應對措施,那叫顧頭不顧腚。
  • 上至皇帝、諸部尚書,下到里長、算手,上上下下都參與到這一場盛會中來,盡情地從中吸血,無限暢飲。長此以往,虻蟲們固然越來越肥碩,老牛可是日漸消瘦起來。
  • 大明的正稅不多,雜稅和隱形稅卻無比繁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在體制內悄然形成的。積弊一旦生垢,便難以清除,積少成多,演變出無數散碎、複雜的短途稅鏈,賦稅比賬面上要沉重數倍。
  • 大明在宗教管理上頗有創新,講究兩個字——意識形態上要“敬”,行政管理上要“汰”,換句話說,朝廷充分尊重你的信仰自由,但宗教不能凌駕於國法之上,也得接受朝廷部門的管轄。
  • 買官之制看似荒唐,其實也有它的道理。鄉紳鄉宦爲什麼能在基層一言九鼎?一是有錢可以左右經濟,二是有聲望可以上達天聽。這兩個條件,是基層權力的來源所在。
  • 大明官場有一個特點:上頭重視什麼,下面未必會重視,往往得三令五申;但上頭如果不重視什麼,下頭立刻心領神會,迅速廢弛,墮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 一個政權掌握的戶籍數據越詳細,天下就越透明,統治也越穩定。
  • 爲了不讓民間知道我們有多爛,我們必須保持神祕。這邏輯說來實在黑色幽默,可仔細一想,卻也無他法可施。
  • 這是一幕極具象徵意味的畫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黃冊,在風雨飄搖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紙屑飛舞於後湖之上,萬億大明子民的戶籍化爲甲冑和火器,以毀滅自己的方式,試圖成爲挽救這個王朝的最後希望。
  • 從洪武十四年至弘光元年,後湖黃冊庫一共存在了二百六十四年,幾於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國祚等同。
    這是大明保留下來的最後記憶。在這個王朝治下的每一個人——你能想象嗎,幾乎每一個人——後湖黃冊庫都記得,大明都記得。
    洪武初年在浙西耕作的農夫、永樂時遷至北京附近的軍戶、正統朝遠在雲南深山打獵的土司、正德朝在淮西燒鹽的竈戶、嘉靖朝山東進學的士子、萬曆朝建陽的書商子弟……幾乎所有曾在這片土地生活過的大明子民,都在這座庫房裏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的身軀早已化爲一抔黃土,名字卻永遠凝固在了這裏,並和他們所效忠的朝廷再一次化爲飛灰。
  • 縱觀這一樁彭縣窩案,案情一點也不曲折離奇,也沒什麼詭譎兇殘的情節,動靜只限成功一府一縣。但它相當具有代表性,我們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明代胥吏們的日常生態。
    從戶房的算手到府衙的防夫,從公堂上的皁隸到奔走鄉間的快手,只要有那麼一點點權力在手,他們便會挖空心思,在每一個細處尋租,從每一件政務裏訛詐。更可怕的是,這幾乎已成爲一種不假思索的習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