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

盧梭(1712-1778年),法國啓蒙思想家,著有《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爾》、《懺悔錄》。

盧梭把人類歷史劃分爲自然狀態社會狀態,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過渡是歷史的進步。自然人有兩種天然的情感——自愛心和憐憫心。

盧梭說,私有制首先產生於對土地權的要求,誰第一個把一塊兒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個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人。他對文明的批判着重指出,文明的基礎是私有制。

他對人類文明的反省,在他看來,文明與自然、理性與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種蛻變,甚至是墮落。文明的發展摧毀了自然人原始的德性,人變得越來越聰明,而私有制卻使人的心靈變壞。他把文明的進步稱做人類“最大的不幸”,和“人類的疾病史而已”,科學和藝術助長了奢侈浪費,自由變成了專制。

盧梭的社會政治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

《論人類不平等》的主題是探討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社會契約論》則提出了實現社會平等的理想。前者的終點是後者的起點:專制被暴力推翻後,人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中達到新的平等。盧梭說可能的道路有三條:一是回到自然狀態,二是通過暴力革命廢除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三是用社會契約來保證社會平等。

盧梭要創立一種真正合法的契約,是集強制的權力和自由的權力於一身的“公意”。所謂公意,指全體訂約人的公共人格,是他們的人身和意志的“道義共同體”,它是“每一個成員作爲整體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盧梭的小說是浪漫主義風格。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